近日,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老党员党周,在他的家里,这位见证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40年间我州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事业、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变化。

党周是1975年7月份入的党,从那时起他就把个人命运与大河坝村的发展紧密的栓在了一起。用他的话说,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对于兴海县大河坝的发展变迁他是见证人之一。

四十年前,党周只是一个文化干事,他深刻地记得,那时候的办学条件艰苦,教室几排平房,夏天漏水、冬天漏风,地面是泥土的,课桌也很破旧。

在老人的记忆里,教室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是教师上课沿袭了几十年的三大教具,就算在十几年前,依然还是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整块黑板写满了就用黑板擦擦掉再写。一堂课下来,嘴里、头发上、衣服上沾满了一层白白的粉笔灰再正常不过了。“那时候的老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位老师能教会学生所有科目的知识,而且在偏远的牧区也是一样,有些牧民不会让孩子上学。”党周老人向记者细数着当时教育方面的情况。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逐年加大投入,现如今的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楼拔地而起,学生上学环境好了,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超前了。

谈到改革开放前的艰苦日子,老人有些哽咽了。听着他动情的讲述,再看看他湿润的眼角,足以见得曾经的岁月是多么艰苦。

党周老人告诉记者,进入80年代,群众们的生活才真正的好转起来,生产大队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几乎每家就有自己的一亩良田,交完国家的粮食,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收成好不仅不会饿肚子,还能剩些可以存粮食,孩子可以有学上,老人可以看病,牧区里的人也开始转变了思想,农村里的日子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好了起来。

后来,党周老人调到了兴海县农牧局。当时的兴海县的农牧工作成绩是全州五县的倒数第一,州、县级领导指定他到兴海县当农牧局长,希望能带领干部群众做好农牧工作。“那年农业大开发、牧区草原建设正在进行,当时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疾病、治疗方面的缺陷,我们单位邀请了省州的家来到牧区进行治疗,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时农牧局还得了奖呢。”老人很欣慰地说。

改革开放前期的那时候,青海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零零散散,大多是解放牌汽车和青海自产的“青海湖”牌卡车。在农村,马车、人力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手扶拖拉机、自行车还是稀有之物。多少年来,落后的交通束缚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眼界“我们那时去各个偏远的山村里宣传党的思想、方针政策都不方便,没有车的条件下,只能步行或者是骑着马去村庄,每到冬天就特别困难,穿着厚厚军大衣,步行去每个村里。”老人回忆说。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州农村牧区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路通了、生活生产用电通了、农业税取消了、“村村通”有线电视进农家、自来水管安装到每户……“生活水平好了,大家推崇的不再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流行起来的是洗衣机、彩电、冰箱、手机‘新潮流’,顿顿有肉,晚上可以看电视,想儿女了可以随时打电话,这些在改革开放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党周老人说,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现在的生活好了,政策好了,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自己怎么也得再多活几年才值。

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客厅里落在老人身上,老人笑着,是那样的开心。

老人说:“作为一名年近九旬的老人,继续参与改革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但我一定不忘初心,满怀激情地活着,学习着,注视着,聆听着,期盼着,憧憬着,祝福着,坚定地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更美好。”

来源:海南报

新闻热线:0974 8532899

总监制:杨成德监制:安普荣

编辑:陶亚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