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记者刘金辉 何军 李建平)河南鹤壁市浚县种粮大户张玉峰家中有一块显示屏,每天的温度、湿度、风量、雨量、土壤墒情、病虫害以及灾害预警信息等都会显示。

今年3月份,准确的倒春寒预警信息提醒张玉峰及早采取了预防措施,为他的2000亩小麦减少了不少损失。种了几十年地的张玉峰由“靠经验”种地转为“靠数据”种地。

张玉峰接收到的信息来自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的星陆双基系统。这套系统利用39套陆基农业气象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实时获取空气温度、湿度、风向、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植被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等7类参数,再与风云系列卫星获取的参数进行对比验证和研究,最终得出相对科学的结果传送给农业部门和农民。

“通过星陆双基的大数据分析,可以及时提供病虫害防治信息、小麦最佳收获期等重要数据,实现每亩增产50斤左右。”鹤壁农业气象试验站站长任丽伟说。

鹤壁农试站实时监控画面。

为了让农民更便捷地获取信息,鹤壁市气象局专门研发了手机App“呱呱气象”,不仅能随手获取各地块的各种数据,还能通过手机观看离家里田地最近的摄像头所拍摄的实时画面。农民如果发现害虫等异常情况也可以拍照片上传系统,由专家研判,进行指导,实现双向互动。

“啥时候适合种,啥时候该打药、浇水,啥时候收更好等等,手机上都会发来信息,有大数据的支撑,我们种粮心里更踏实了。”张玉峰说。

张玉峰牵头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购买了播种机、收割机、拖拉机等30多台农业机械,2000亩地从种到收只需要4个人就能完成。

鹤壁国家气象观测站。

大数据不仅提供信息和决策,还与物联网紧密结合,发展出了智能农业。在鹤壁市的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6000亩蔬菜大棚的卷帘可以根据光照、温度、湿度的变化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升降。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2015年印发,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大数据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

目前,众多中国科技企业参与到农业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世界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云计算品牌阿里云与海升集团合作研发智能农事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的全方面应用,推动“农业数字”向“数字农业”转型。

通过大数据应用,只要扫描“二维码身份证”,便可监控每个甜瓜的生长周期,实时掌握作物浇水、施肥、成熟度情况……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海升集团实现了对农产品从播种、生长到采摘、运输的全过程掌控。

据介绍,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实现了对环境的精准把控,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再加上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图片均由鹤壁国家气象观测站提供)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