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军事理论家菲米尼说过:"

一次良好的撤退,应和一次伟大的胜利一样受到奖赏

"。

人们往往惊羡于一个人取得的成功,但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保持全身而退,那也不失为一种能力。

胡雪岩在家道中落、收拾残局时,就把债主分成了三类人,将第一类和第三类的人的钱都还了,却不还中间人的钱。这是为何?


物是人非事事休

胡雪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红顶商人即指在官场和商场上都一番作为的人。胡雪岩出生在安徽农村的一个家庭里,百姓在这里生活得很苦,

小小年纪的胡雪岩便知道了"生活的不易"。

因此,13岁的他就开始外出闯荡,在外面,胡雪岩既没有学历也没有什么技能,只能最一些脏活和累活。他干了6年的杂活,这期间,他当过小伙计,跑过腿,倒过尿壶,生活虽然过的清贫,但终究还是能坚持活下来。

在这6年里,胡雪岩学习了很多东西,他的眼睛时刻紧盯着各地的变化。

后来在胡雪岩19岁的时候,他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

这个掌柜十分欣赏这个"能吃苦,头脑精灵"的年轻人,由于这个掌柜没有儿子,他去世后便将这个钱庄留给了胡雪岩。胡雪岩对掌柜感激不已,同时,他拿着这笔钱开始建设他的商业帝国。

短短几年,胡雪岩便在事业上有成,同时因一些机缘巧合的关系,他开始涉足官场

。又经过一段时间,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遍布了江南北。


胡雪岩在官场上也有所建树,为朝廷解决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他协助左宗棠建立了"福州船政局",推动了我国的航海事业,又建立了第一个轻工业工厂,因此他还被赐了黄马褂。

一个人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时必然会"得意忘形",挥霍无度。可是,在胡雪岩身上却找不到这些恶习的影子。他还是如从前那样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白手起家的他不忘贫困百姓,他设立了很多粥铺和慈善机构来帮助贫困百姓,同时,他还修缮祠堂,向军队提供军火。

可是,好景不长,

越来越多的洋人进入了中国市场,为了和他们抢占市场份额,胡雪岩和他们打起了价格战

,长时间的价格战使胡雪岩出现了亏损,后来,为了弥补亏损,他向银行贷了400万。

就在这时,胡雪岩的对手盛宣怀借用李鸿章的名声向银行施压,不让银行给胡雪岩放款,同时,又

到处宣扬胡雪岩破产的消息,引得很多人惊恐万分,都来胡雪岩家里讨要债款

。一时间,胡家大院挤满了人。


收拾残局分债主

这时,胡家大院乱乱哄哄,大家都争着吵着要见胡雪岩,胡雪岩心急如焚的考虑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朝廷内,李鸿章向慈禧告发了胡雪岩在替左宗棠贷款时虚报了利息。

慈禧听了李鸿章的话之后,立马派浙江总督府彻查此事,这些"吃官饭"的人一个顶一个聪明,他们都知道胡雪岩这颗大树要倒下,因此都在考虑如何不让这颗大树倒下时砸到自己。

事情的真相对他们来说或许都不重要,"大难临头各自飞",经过一层又一层的调查,

发现胡雪岩到最后竟然还欠着政府几十万白银

,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这却是慈禧想看到的结果。

这个消息一出来,大家都一片哗然,因此,人们更加着急把自己存在胡雪岩钱庄的钱要回去,胡雪岩看到这种情况便承诺大家会尽快解决这些事情。

要钱的人走后,胡雪岩冷静了下来,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站在左宗棠一派,惹怒了李鸿章,李鸿章想除掉自己,自己是永无翻身之日了

,接下来就要好好的处理一下财产的问题。

想到这,他竟然有一些释然。很快,胡雪岩便做好了打算,解决眼下的"讨债"问题。他将债主分为了三类,将第一类和第三类的钱都还了,却唯独不还中间人的钱。


分类还钱有原因

胡雪岩仔细分析了一番,他将在自己的钱庄存过钱的人分了三类。

第一类是一些商场或政场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他们将平日里多余的钱存在了他这里,这些人掌握了很多权利。

自己如今是"瘦死的骆驼"在这个时期自己要想"保身"就必然不能得罪这些人,一定要让这些人的钱回到他们手中。因此,他拿出了一大部分钱还给了这些人。

第三类人是一些贫苦的百姓,他们大多过着清贫的生活

,平日里他们拿着平日里节省出来的一些钱放在了自己的钱庄,这些钱往往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

白手起家的胡雪岩深深的懂得寻常百姓生活的不易,他不忍心让这些百姓血本无归,因此又拿出来一部分钱还给了这第三类人。还债的时候,胡雪岩都是亲自上门拜访,将钱送到这些债主手中。

于第二类人,便是处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的人

。胡雪岩要顾及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他有12房妻妾,他要给自己的妻儿留下一些,实在没有能力归还第二类人的钱了。


由于胡雪岩平日是出了名的善人,动不动就捐款20万白银,

百姓们都很爱戴他,大家看到他的情况如此凄惨,也就不来讨要欠款了。

胡雪岩是商界的一个传奇,我们看到过很多在成功人士,但是很少有人向胡雪岩这样,在自己的商业大厦倒塌时还能保得子女生活无忧。

面对残酷和棘手的现实,他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各种情况的利弊,看好了形势,将伤害降到了最低。

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商业天才的绝学,也看到了他扶危济困的情怀。虽然最终他难逃家道中落的命运,但他精彩的一生、经商的手段和临危不乱的品格仍然值得当代人学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