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公服的标配是“圆领大袖襕袍,头戴幞头纱帽,腰间束以革带”。《清平乐》中大臣们身上的皮带虽然看着辣眼睛,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

因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的一句“吾中华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很多人成了宋朝的铁杆粉丝。电视剧《清平乐》开播,宋粉自然不会错过。王凯、江疏影领衔出演,正午阳光精良制作,也让这部古装大戏分外惹人注目。


《清平乐》剧组也的确很用心,服道化堪称一流,大到宋仁宗出席大朝会时所穿的通天冠服、曹皇后行册封礼时头上戴的凤冠,小至宫中日常用的香炉、茶具,还原度都非常高。很多网友评论说,看《清平乐》,仿佛就是在进行一场欣赏宋代服饰与器物高级美的盛宴。

然而,几集播出后,广大网友却异口同声提出了一个疑问:“大臣们身上的皮带真是辣眼睛,历史上真是这样的吗?”

到底是什么皮带,让大家觉得这么别扭呢?有图有真相,请往下看。




是不是看着也别扭,想问个“为什么”?别着急,咱们先从宋代官服制度说起。

宋代官服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严谨而有序。官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时服、戎服、丧服等。

其中,公服又称常服,是宋代皇帝、官员平时处理政务和稍正式场合穿用的办公制服。宋代公服的标配是“圆领大袖襕袍,头戴幞头纱帽,腰间束以革带”。公服的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官阶所用的不同颜色和束扎腰间革带的带鞓、带銙上。


宋代神宗元丰元年之前,公服“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当时的革带材料、装饰、色彩都很讲究。革带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身前的部分钻有圆孔,用来穿扣针;身后的部分镶钉有一列“銙”,以区分等级。銙有方有圆,佩戴数量根据官位而定,材质因等级而不同,有玉、金、银、犀、铜、铁、角、石、墨玉等等,其中以玉带和金带最为贵重。

那么,《清平乐》中大臣们腰间又宽又艳,看起来像系了两条的皮带,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其实,宋代的腰带颜色比较丰富,当时甚为流行的有红、黄、紫、鹅黄等,而像系了两条的样式也只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革带的穿系方法。我们以下图为例,来作个示范。


首先,将长带的鉈尾穿过短带的带扣,扣针扣于桃形带銙的圆孔内,这样在桃形带銙和方形带銙之间的疑似扣形物就是短带的带扣了;然后,将长带围与腰部,长带带扣置于身体右前方,将短带带尾穿过此扣带,扣针穿过短带上的带孔而固定下来;最后,将长带余下的带鞓和鉈尾绕过前腹部,插于身体左侧的腰带内,鉈尾垂下,穿戴完成。

这种系法是从宋代才开始兴起的,主要是为了显示佩戴此带者尊贵的身份,王公贵族、朝廷大员都常用此系法。在流传至今的宋朝皇帝画像中,我们亦不难看到这种系法的革带。


宋仁宗赵祯坐像


宋仁宗赵祯坐像局部


宋钦宗赵桓坐像

《清平乐》中大臣们身上的皮带虽然看着辣眼睛,但历史上真的是这样的。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意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