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作为第三批改革试点,于2018年实施推进新高考的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这8个省市同步公布了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此前,浙江、上海以及北京、天津、海南、山东分别作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展开了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试点的推进,也说明我国新高考改革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扩展。

从同步公布的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来看,与此前的“3+3”模式相比, “3+1+2”的选科组合模式是最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成绩呈现和志愿填报方式的变化。可以看出,“3+1+2”模式是在吸取了浙江、上海等地新高考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后进行的创新。

8省市的“3+1+2”模式究竟是怎样的?又是否能够真的让新高考改革在困境中突围呢?

选考科目实行“3+1+2”模式,衔接中学教学实际和高校人才培养

8省市确定实施的“3+1+2”模式,是新高考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创新。“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

在“3+1+2”之前,除了浙江实施“7选3”,其他几个新高考改革试点都是推行“6选3”。

众所周知,浙江、上海的新高考改革饱受争议,比如“弃考物理潮”,导致物理老师过剩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物理基础薄弱。近日,浙江还在讨论技术是否值得选考,是否要取消技术选考,由“7选3”转变成为“6选3”。

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试点从2018年开始推行,试点数量由原定的18个最终确定减少至8个,而且方案的出台是在2019年。一位行业人士表示,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以及方案的公布可以说是大批延迟状态。因为很多地方确实还不太具备新高考改革的条件,而且对于改革处于观望的状态。新高考改革一直是在挑战中摸索前进。

高校、普通高中和学科专家普遍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门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第二是为了和各地高中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将物理和历史作为考生首选的科目之一,可以与现有师资、教室等条件有效衔接,引导不同地区中学的学生合理选择学习科目,科学规划学业生涯,为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结合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情况可以看出,“3+1+2”模式是选择一个中间方案。它为学生提供了12种组合选择,虽然与文综、理综相比增加了很多,但是与“7选3”以及“6选3”为学生提供的35种以及20种组合相比,有所减少。

软硬件配备跟不上是新高考改革面临的挑战之一。“3+1+2”这样一个中间方案,对各地高中办学条件造成的挑战也相对减小,可以让各地在推进新高考改革时更加容易操作。

选择考与高考同期举行,选考科目科学赋分

从2021年起,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就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6省份拟只在6月组织一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外语一年两考。江苏省、广东省拟在6月组织一次外语笔试,将外语听说考试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外语一年两考必须建立标准化命题机制,并积累标准化题库,8省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完全具备条件,因此暂时维持现有考试安排不变,待条件成熟后,可积极探索实施一年两考,逐步实施。

依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成绩是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8省份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一并进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一次。选择考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从2021年起,8省份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再选科目为何实行等级赋分?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首选科目相同的考生,可以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和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要求,选择不同选考科目计入高考成绩。由于再选科目中不同学科试题难度差异和报考相应学科的考生群体不同,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角度作出的。

“一分一档”,等级赋分既确保不同科目间分数可比,又增加考试的区分度,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韩宁表示,8省份基于过往数年的大数据,对高考录取中的各种潜在可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模拟,选择了最适合本省份的参数设定方案,遵循“不让考生的单科排序改变”和“确保选考科目的合适权重,确保转换分数的良好区分度”的原则,保证了最大多数考生的利益,给考生和家长以充分的安全感。

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填报方式

此前,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弃考物理潮之后,很多高考的专业对学生的选考科目进行了限制。8省市实施“3+1+2”模式之后,学生的志愿填报方式也必须有所改革。目前,8省市都将采用“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

高校录取将按选考物理、选考历史两个大类列招生计划、分别划线、分别投档录取,考生以“院校专业组”方式填报志愿。

根据湖南政策解读,同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之间没有联系,符合填报资格的考生可以填报某所高校的1个“院校专业组”,也可以填报同一所高校的多个不同的“院校专业组”;既可以连续填报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也可以间隔填报同一所高校的不同“院校专业组”。

实行“院校专业组”的志愿填报方式,有利于维护学校招生自主权,还可以保证考生的选择权,又尽可能避免考生因身体等原因受限于某专业而被退档问题的发生。

科目改革价值有限,必须要推进录取制度改革

梳理8省市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可以发现,虽然基本类似,但各地也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办学条件提出了一些要求。

比如在外语考试方面,其它6省市都是外语一年两考,听力成绩30分计入高考成绩,而辽宁外语科目听力部分30分,笔试部分120分,2021年、2020年,听力成绩不计入外语成绩,外语成绩以考生外语笔试成绩的1.25倍计入;从2023年起,听力成绩计入外语成绩。广东英语科目笔试分值为130分,英语听说考试分值为20分(条件成熟时,适当增加英语听说考试成绩的比重),其他语种的,按教育部当年规定执行。

在高校录取方面,福建、河北、湖北、辽宁、广东、重庆、江苏7个省市是实行平行志愿录取,但是湖南却是分三段录取。第一段考生先填报志愿,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未被录取的第一段考生和第二段考生填报志愿后,再进行投档录取;剩余计划重新公布,前两段未被录取的考生和第三段考生填报志愿后,再进行投档录取。

在8省市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同时,山东作为新高考改革第二批试点,也公布了其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情况。方案中提到,山东省“3+3”方案实施平稳,并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正面评价高达94.14%,山东将坚持“3+3”方案不动摇,按照既定的方法和步骤,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无论是“3+3”还是“3+1+2”,都是科目改革,属于考试改革的范畴,科目改革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必须要推进录取制度改革,具体而言,就是要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目前,浙江正在大力推进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将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高考三方面评价融合在一起进行招生。很多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开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因为只有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才能打破“唯分数论”的怪圈。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如今,有大约一半的省市推进了新高考改革,毫无疑问,新高考改革一直是在阵痛中发展,“3+1+2”模式确实是在此前新高考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再次探索,然而能否让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或许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了解更多详情,可点击:http://microlanguage.mikecrm.com/7tUKP5x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