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中西方同时做一个调查问卷:在西方国家百年来名字被传播次数最多的中国人是谁?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答错,因为在西方人的调查问卷中会出现一个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陌生的名字:傅满洲。为什么笔者要在标题中用TA来代替,那是因为这个傅满洲是一个压根不存在的人,他是一个标签、符号或者说是一个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人偏见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影响之大,以至于一百多年来从未被西方世界忘记。

一. 人物形象

傅满洲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1913年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迷》,这本小说作者是英国人萨克斯洛默尔,在他的笔下,傅满洲是一个中英混血儿,父亲是英国贵族威廉姆克莱顿,母亲则是中国妇女林菊海(音译)。

傅满洲博士又高又瘦,宽肩膀、竖挑眉、下垂长胡子,他的脸冷酷无情犹如冰霜一样,平日里喜欢穿着清朝官服一样的衣服。

虽然傅满洲的外貌如此邪恶,但在作者笔下,此人却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科学知识,他是语言天才,会很多种国家语言,拥有三个大学高学历学位。只是这个博士无恶不作,每天想的都是如何征服世界。但是在一位勇敢的白人侦探丹尼斯史密斯的对抗下,傅满洲博士的阴谋屡屡被挫败。

看到这个形象,你会想到谁?应该说在很多西方电影中都能看到类似人物的存在。这就是邪恶的博士,从《蜘蛛侠》到《超人总动员》里,博士似乎都是贬义词一样的存在。甚至连我国动画片里的灰太狼恐怕都有这种邪恶博士的元素。而这一切邪恶博士形象的源泉就是这位傅满洲。

二、影响力

傅满洲的形象在西方世界一经推出就开始风靡,一共有十三本小说和十几部电影以他为主角,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秘的傅满洲博士》(1929),《傅满洲的面具》(1932),《傅满洲之鼓》(1940)等,有趣的是之所以这么多电影都用傅满洲,是因为他每次都会在被击败之后复活归来,是不是又该扯到灰太狼了?最后一部以傅满洲为主题的电影在1980年上映,整整半个多世纪,傅满洲居然在西方世界里一直存在着,只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和中西方交流的增多,傅满洲主题的电影已经没有了。

但是,即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的强大,傅满洲独立电影不存在了,但根据傅满洲衍生出来的影视形象依然大行其道。

比如,周润发参演的《加勒比海盗》,看看这形象,我们还有什么话说。

更狠的是漫威,他们设计出来的超级大反派满大人其形象来源就是傅满洲,在改编电影过程中为了照顾中国人的情绪则把演员换成了白种人。

而在漫威超级英雄中也有一个人和傅满洲有关系,这就是上气,这位功夫英雄的创作原型是李小龙,但搞不懂为什么要把他的父亲设定为傅满洲。

西方人对傅满洲这个形象是态度是又憎恨又怀念,以至于在理发店里还有一种胡子的剪法就叫做“Fu Manchu moustache”。

而在西方世界里,傅满洲有时候确实是用“Fu Manchu”来表示,在2013年雪佛兰的汽车广告中就赫然出现了这个单词。

从1913年的小说到雪佛兰的广告,再到漫威系列,一百多年过去了,西方人居然对这个邪恶的中国人形象依然念念不忘,这真的让人大开眼界佩服西方某些人的执着和记忆力。

三、文化根源

傅满洲的形象在西方世界如此大行其道,其文化现象的根源在于“黄祸”这个词的流行。

黄祸最早由一个俄国人巴枯宁提出,他提出一旦中国巨量的人口搭配上最新科技将是对西方世界的巨大威胁。笔者猜想,之所以这位俄国人如此惧怕中国人,其思想根源可能更早,那就是匈奴人,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三次西征,每次西征的倒霉蛋里总有俄国人的祖先。

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黄祸一词的则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他在1895年命令画师画了一幅他自己想象中的黄祸景象,西方各个国家联合起来抵御来自东方黄祸的威胁。他还将这幅画印刷后送给了西方其他大国的统治者。威廉二世极力鼓吹黄祸,在笔者看来他不过想以此为借口当做侵略中国的理论依据。

如今威廉二世的所谓黄祸理论在西方依然很有市场,只是换了个名字:中国威胁论。

傅满洲的形象就是在西方官方和民间共同引导下走向大众的,这个现象反映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一个矛盾心理,一方面他们认可中国人的智慧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惧怕在中国强大之后失去自己现有的既得利益和世界秩序,同时为了经济利益考虑他们还必须和中国合作。纠结和矛盾的心理可见一斑。

这种纠结和矛盾心理就像曾经大力鼓吹黄祸的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命运一样,他曾经连续写出两部小说《中国佬》和《空前绝户的入侵》抨击中国人为劣等民族。而这位有名的作家还曾写出过一个著名小说《热爱生命》,但是他自己却在40岁死于毒品过量。讽刺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