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时间,不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台内拧几乎已经成了“标配”技术。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台内拧,你真的了解吗?

台内拧的本质

“拧”这项技术为什么会出现?特别是在高水平选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小编认为:“拧”是主动把短球变成高质量的上旋直接得分或形成主动相持的技术。高质量的台内拧比摆短、劈长、挑打更具有威胁性,更容易占据主动。

拧的核心要点

怎样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的摩擦球,克服来球的旋转,制造合理的弧线呢?关键是在于发力。

以往的挑也可以制造旋转,但是制造旋转的能力有限,旋转质量差,反而被动,还不如以速度致胜更好。翻挑为什么不能制造出强烈的上旋,原因是发力的距离不够。

所以,“击球距离”才是“拧”的核心要点。

击球距离的三层含义

绝对距离。球拍距离球要适当加大,才有空间加速。

全身发力。拍头不是伸向身体左侧,而是在腹前,愈是要发力,肘部越要向左架。身体要像发条一样拧紧,然后突然释放。

这个发力距离就像太极里的缠丝劲,连绵至全身,比起翻挑更讲究全身发力,发力距离更长。

站位的距离。用身体持球,便于发挥小臂和手腕的爆发力量。肘部前伸,小臂手腕尽量后引,像拉开的弹弓。

常见的毛病有伸手够球,变成弹击,吃球距离短。还有的引拍不够,动作还像是在翻挑,碰到强下旋,拧不起来。还有的过分向上发力,导致拧过去的球速太慢,弧线过高,被人家反冲甚至直接拍死。

迎前

乒乓球的很多技术都和迎前有关,台内拧也不例外。要多向前发力,才能吃住球,球拍有向前顶的感觉。大拇指用力明显,后面三指在拧之前要放松。在贴近桌面的位置甩出一个扇形弧面。出手要快,有点抖动的感觉。

业余球友实战应用

平时比赛中,业余球友的短球往往不够短,也不够转,引拍几乎可以到底线附近。以向前为主多摩擦,吃球效果反而更好,而且便于还原衔接第二板进攻。

这是根据业余球友的技术特点,改良适配后的业余拧拉技术。

当然,站位的距离、引拍的距离依然是关键。先保证上台率,再考虑落点、速度、弧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