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最深地铁海底隧道顺利贯通 最深处达88米

▲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全长8.1公里,其中下穿胶州湾湾口长度3.49公里,海底区间距海平面最大深度达88米,是目前我国最深海底隧道。

11月6日上午,随着胶州湾海底80多米传来一声炮响,由中国中铁三局、中铁十八局等单位承建的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顺利贯通。这是目前国内最深地铁海底隧道,为青岛地铁1号线全线按期完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介绍,青岛地铁1号线规划线路全长59.97公里,跨海隧道全长8.1公里,其中过海段长约3.49公里。海域段设置两条主隧道,相距150米以上,海底部分最深处达88米。按规划,青岛地铁1号线工程施工期约为33个月,全线共设地下车站40座。这条地铁建成后,将会大大缩短青岛市黄岛区到青岛主城区的通行时间。

据中铁三局技术人员介绍,青岛地铁1号线海底隧道是目前国内穿越断层破碎带最多的地铁海底隧道。针对海底隧道施工安全风险大、科技含量高、爆破工艺要求高等特点,施工人员严格过程控制,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中根据地质情况、环境条件和爆破效果随时调整爆破设计参数,以确保安全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新华网

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与重型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从11月6日在珠海开幕的第12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了解到,我国已启动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研制工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火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将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进行设计,在近期可以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工程中的环月、绕月等演示验证任务,快速推动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和进出空间能力的重大提升和跨越。未来还可以和长征九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建立月球基地,实现月球可持续开发利用。

据王小军介绍,新一代载人火箭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以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者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还可以与多种模块组合使用,形成近地轨道40吨至70吨,地球同步轨道10吨至32吨的系列化型谱,并且采用多台发动机并联布局可以实现垂直起降重复使用。火箭研制工作已在近期完成了新型泵后摆高压补燃发动机、固体可调推力姿控发动机等的点火试车。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介绍,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需求而论证的新一代载人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飞船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全长约9米,最大发射重量23吨,在充分继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在结构、推进、回收、能源、热控、电子、人机交互和可重复使用等方面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使飞船具备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和宜居的特点。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应近地轨道飞行、载人月球探测和载人深空探测等多种任务。

——新华网

3

我国冷坩埚玻璃固化试验装置连续运行72小时

▲冷坩埚玻璃固化试验装置 图片来自于网络

11月5日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冷坩埚玻璃固化试验装置首次实现72小时连续运行。这是我国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第二阶段研究的里程碑节点,将为冷坩埚玻璃固化冷台架的建立以及技术工程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所谓玻璃固化,是指将核废料与玻璃添加剂混合,经高温熔融,浇铸成玻璃固化体的工艺,放射性元素在原子尺度内固化于玻璃体内,保证了其地质存贮的安全,被认为是完成最终处置前非常关键的环节。

目前玻璃固化有两条技术路径:热埚法、冷埚法。冷坩埚玻璃固化的技术原理是,利用电源产生高频电流,再通过感应线圈转换成电磁流透入待加热物料,形成涡流产生热量,实现待处理物料的直接加热熔融。

本次试验共生产模拟高放废液产品玻璃约1100公斤,浇铸产品容器6罐,生产能力约为15公斤/小时,其中单次玻璃浇铸能力可达35公斤/小时。

玻璃固化过程听起来并不是太复杂,但不能忽略的是,玻璃固化装置运行条件和要求极为特殊,工作环境不但具有放射性,而且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所有操作特别是维护,必须能通过远距离完成。正因如此,玻璃固化被认为是一项高精尖的复杂技术。目前世界上掌握玻璃固化技术的国家并不多。

——《科技日报》

4

生物扰动促进深海碳酸岩成岩研究获进展

深海碳酸岩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沉积岩类型,主要由钙质超微化石等生物碎屑在海底堆积,经成岩作用形成。通常认为,随着沉积年龄和埋藏深度的增加,受深部压力和温度升高的影响,碳酸盐矿物将发生重力压实、压溶以及重结晶等成岩作用,从而形成海底碳酸岩。然而,现有的碳酸岩成岩理论还无法完全用于深海碳酸岩成岩过程的解释,主要原因在于:(1)深海碳酸岩成岩程度与埋藏深度和沉积年龄经常不一致,(2)许多深海碳酸岩直接暴露于海底,它们显然并没有经历过深部埋藏和重力压实过程。

生物扰动作用是海洋沉积物中的常见现象,能够促进沉积物和间隙水之间的物质交换,是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重新分布的营力之一。为探索生物扰动作用和深海碳酸岩成岩作用之间的关系,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彭晓彤团队对采集自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的深海碳酸岩进行了X射线断层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碳酸岩成岩过程伴随的生物扰动作用促进了深海碳酸盐矿物的溶解和重结晶过程,驱动了深海碳酸岩成岩作用的发生。以上认识不仅有助于拓展对深海碳酸岩成岩作用的理解,也加深了对深海底栖生物活动和地质过程互相作用的认识。

此项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500 米载人潜水器的海试及试验性应用”等项目资助。相关成果最近发表于国际期刊Biogeosciences。

——中国科学院网站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许杰团队揭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靶标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调控机制,并设计了新的靶向方法。相关研究成果论文11月5日晚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癌症的免疫治疗方法获得高度关注,尤其是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该领域的两位重要研究者还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肿瘤免疫检查点阻断剂如抗程序性死亡-1(PD-1)受体及其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的抗体药物,主要是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

现有的抗体药物能够结合并阻断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但是近期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PD-L1还存在于细胞内的循环内体、高尔基体和微囊泡上。“癌细胞内的PD-L1具备促癌的功能,还会对细胞表面失活的PD-L1进行补充和更新,这可能是抗体药物失效的原因之一。”

许杰表示,目前正在对靶向分子进行代谢和毒理试验,该方法利用HIP1R的功能从细胞内部降解PD-L1,就像从“肿瘤”城堡内部攻击卫兵的“特洛伊木马”,或有望更彻底地瓦解肿瘤细胞的防御。

——科学网

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纳米机器人,首次实现让机器人绕过眼球表面抵达视网膜且不对组织造成损害,未来有望用于精准给药领域。

这种表面润滑的螺旋形磁性纳米机器人直径仅为500纳米,不到头发丝粗细的两百分之一,它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眼球玻璃体中心位置到视网膜的可控运动。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智能系统研究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丹麦奥胡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受自然界中猪笼草的液态润滑界面启发,开发了这种纳米机器人。猪笼草表面具有纳米厚度的液体润滑层,使得落到植物表面的昆虫很容易滑落到植物的“口中”。研究人员使纳米机器人表面存在模仿猪笼草的液态润滑层,大大降低了生物分子的黏附,使机器人可在玻璃体中运动。

这种纳米机器人还能在外源磁场引导下到达指定位点。研究显示,它的速度比通常药物依靠扩散到达眼底的方式快十倍以上,且靶向性更强。

丘天说,未来的纳米机器人有望搭载药物,运动到病灶部位并释放药物,实现对眼睛疾病的微创精准治疗。

——《科技日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