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蜂窝的现象为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散,无强度状态。

产生原因: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防治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筑10~20mm厚与柱材料相同的水泥砂浆,之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采用A3级耐久性高强修补料进行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产生原因: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处理缺损厚度在5mm以下的情况可以使用工程耐久性薄层修补料进行面层修复。5mm以上的情况需要使用工程耐久性高强修补料进行修补。其中新老混凝土交接处,还需要进行界面处理,预防后期空鼓以及表面脱落等危害发生。

裂缝:由于混凝土结构由于内外因素的作用而产生的物理结构变化,而裂缝是混凝土结构物承载能力、耐久性及防水性降低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1.现浇混凝土时先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情况,特别要注意检查用斜撑支撑的悬臂构件的模板的稳定情况,现浇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模板支撑情况;

2.混凝土配合比要准确,坍落度符合要求,如若混凝土坍落度不合格,千万不能自行加生水,以防混凝土开裂漏水;

3.浇筑时,应控制好浇捣时间差分层浇筑、连续浇筑防止出现冷缝;

4.分层浇筑时,要注意使上下层混凝土一体化,应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须 将振捣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左右;

5.冬季零下时应禁止现浇混凝土施工,砼在温度低下时不容易凝固,进而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