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今日在乌镇隆重召开,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应邀参会,出席 “网络公益与扶贫:消除饥饿与贫困”主题分论坛,分享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网络公益与扶贫领域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探讨如何在减贫与发展领域更好的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协作,缩减“数字鸿沟”,释放“数字红利”,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进网络公益与扶贫。

王行最执行副理事长(左4)在

“网络公益与扶贫:消除饥饿与贫困”分论坛发言

扶贫攻坚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精准扶贫更是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表示,移动互联网让扶贫项目更快抵达贫困人口。

要打赢扶贫攻坚战,离开互联网,很多事情都难以想象。

互联网时代的扶贫公益

01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移动互联网让公益捐助不再受单一通道的制约,通过互联网,真正将公益有了交互体验,更加真实的链接到每一个人,可以让公益项目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抵达贫困人口。

过去的公益,捐款人只能通过非常有限的媒体信息,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群,然后联络、汇款、实施善举,但是对自己爱心的流向、用途也不清楚;而希望得到帮助的人也只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才有可能获得关注,进而得到帮助。

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求助者可将自己的求助信息发在网上,捐赠人可通过橱窗式的展示,了解每个求助项目的详细信息。

从品牌推广角度来看,过去信息的传播主要掌握在主流媒体的手中,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机构拥有自己的传播平台和媒介,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等媒介进行品牌传播、品牌推广,打造机构影响力,让更多公众知道、了解我们。

从筹资角度来看,互联网为公益捐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过去我会每年的大额捐赠和公众捐赠占比一般在8:2,而自从互联网广泛应用以来,这个占比转变成6:4,公众捐赠资金仍在逐年递增。

从项目实施的角度来看,互联网优化了项目管理和实施方式,让工作更加高效、便捷,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02

离开互联网,扶贫领域很多事情都难以想象

举个例子,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建电商扶贫项目——善品公社,贫困地区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面临的问题是缺乏销售渠道,很好的农产品往往因为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没有市场经验而烂在地里,农户忙活了一年也没什么收获。

互联网电商扶贫和社群联结正好能有效弥补这个短版,赋权消费者推动团体共同购买农户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农户实现增收脱贫的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对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丰收的喜悦

玉露香梨

截至2017年底,电商扶贫项目累计受益农户达10000户。共出品石棉黄果柑、石棉枇杷、汉源红大樱桃、蒙顶山红心猕猴桃、红河梯田红米、吉林舒兰大米6款产品,2017年,善品公社走出四川,项目已经覆盖四川雅安、云南红河、吉林舒兰,足迹遍布中国6省18县,其中大部分地区为国家级贫困县。

顶梁柱健康扶贫公益保险项目也是基于互联网,是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由中国扶贫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蚂蚁金服公益、蚂蚁金服保险平台联合发起的精准健康扶贫项目,为现行贫困标准下18~60周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专属扶贫公益保险。

受益者永诚

理赔

顶梁柱保险项目不区分病种、医院,专为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设计,将健康扶贫与公益保险结合,运用公益保险的杠杆价值和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能力,使社会爱心资金支持与政府健康扶贫政策形成互补,强化兜底保障,精准救助救治,斩断了贫困户“害怕看病、看不起病,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率。同时,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实现从筹款到理赔过程全透明、全跟踪,采用低风险、零利润的公益保险模式,实现理赔最大化。

截至2018年10月中旬,顶梁柱保险项目获公众捐赠23.02亿人次,共筹集资金1.16亿元,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并支持。目前,项目已投入资金6848.94万元,覆盖11省33县256.35万人次,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到2020年,项目将覆盖1000万人次。

03

信息技术加持让农村信贷服务更加专业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驱动着农村金融不断发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发展农村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特别是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价格低廉但功能丰富的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虽然互联网技术有效突破了地域区隔的影响,成为解决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有效工具,但是,互联网基建设施的改善却无法抹平城乡间的基础性不平衡。我们也要警惕数字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数字鸿沟和数字偏见。

时至今日,中国仍有近6亿非网民,其中六成以上是农民,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农民容易进一步被边缘化和被排斥,和社会其他成员的福利不平等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

信贷员

受益农户

二十多年来,中和农信摸索出一条商业化运作以实现社会价值的成功模式,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不论是在机构管理、资金运转还是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了显著提升:

2009年

中和农信开始自主研发网络版的信息系统

2013年

开发基层信贷员的终端APP,信贷员可以

在农户家里完成所有信息采集并及时上传

2018年

推出客户端的APP,农民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提交贷款申请,实现十分钟提现

互联网技术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在提高风控能力及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可获得性等方面潜力巨大。借助技术的力量,完善农村信用贷款,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为农户带来更普惠、更便利、更安全的优质金融服务,使更多农村中低收入群体享受到数字金融的红利。

扶贫工作的未来展望

离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越来越近,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要求,我会经认真研究制定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脱贫攻坚(2018-2020)实施规划》,主要内容是:

首先,加大资源投入量。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各方的力量和爱心人士参与脱贫攻坚。2018-2020三年力争筹集资金10亿元以上投入脱贫攻坚。

其次,扩大建档立卡人口受益面。主要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领域项目的实施,在2018-2020三年预计120个贫困县的940万人次受益。

第三,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联系纽带和工作平台作用,预计2018-2020年,带动1000家企事业单位、3250万人次的爱心人士捐赠支持参与脱贫攻坚。

以上这些工作离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要想完成难以想象。

迄今为止,中国的扶贫工作规模是举世瞩目的,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也是举世瞩目的,习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民间组织也要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

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从2005年开启国际化之路。 截至目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在2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人道主义救援和发展援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物资1.4亿元人民币,惠及约40万人次;在埃塞俄比亚、苏丹、乌干达、尼泊尔、缅甸和柬埔寨6个国家开展了长期发展援助项目。

国际扶贫项目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完成,未来中国将会有更多社会组织走出去,传递中国的扶贫经验。而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能更好地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助力中国民间组织更好地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扶贫工作。

结语

过去5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公益行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专业的互联网捐赠平台,同时这些平台根据其自身特点还设计了适合公众参与的产品和活动,加大了公众参与的力度,实现了人人公益。

展望未来5年,包括5G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将对公益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期望通过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弥合数字鸿沟,信息技术的发展能惠及更多老百姓,让他们的生活更便捷,惠及更多地方。

- 今日互动 -

你对互联网+扶贫/公益的好想法,

大胆扔过来,评论区向你们敞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