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酵素基地一直在从事着"自然农耕”远离农药和化肥的事情,而制作"堆肥"是自然农耕改良土壤、植物生长的最好肥料。为在上冻前,再做一次“堆肥”,留做明年开春用,基地在紧锣密鼓地为制“堆肥"做准备。10月26曰是一个最让人感动的日子,在这一天里,一家三口的幸福人生义工宋素彦,郑家利夫妻,他们的女儿郑诗茵,还有义工陶萍,74岁的老义工吕莲花和一位其它义工大队的爱心人士来到了基地。在基地里,是他们将牛粪装车运走,做了不愿做的事情,还做了从来没做过,且不敢做的用铡草机铡草的事情。

促成事件发生的是头一天,基地购买了一车牛粪,机动车无法进入堆肥制作点,就卸在了基地的门前,为了不能因粪臭和基地的客人不断的来往而伤大雅,决定尽快将牛粪运到制做"堆肥"菜园的南侧,因此幸福人生义工群中发了紧急通知,才有上述人员的奉献让人感动。

先说大家闺秀郑诗茵。提到她根本想象不到她能与牛粪挂上边,而这次还是近距离的接触,在仅有的几位义工当中,男同志推车,她也要挥锨装车,开始时见着臭味熏天的牛粪就想吐,渐渐地不仅适应了粪臭,还坚持到把最后一车牛粪装满推走;她的母亲宋素彦和陶萍阿姨也是如此,三位男人推车只有三位女性装车,开始还可以用胳膊在使劲,后来体力的消耗胳膊根本使不上劲,只能靠腰来用力,她们咬牙坚持把牛粪全部装完车,运到了做堆肥的西南角;一位有兄弟般情谊的爱心人士,看到微信中的紧急召唤,二话不说骑着三轮车,车上载着独轮车赶到了现场,甩下了薄棉袄,就加入到推车运粪的行列。粪堆在一点点的减少,推粪车的数量在逐渐增多(每推一单轮车都做了统计),直到推完最后一车。这位爱心人士,谢绝了在基地吃午饭,穿上了薄棉袄驾车而去,看到他离去的背影,让人心中一股暖流油然升起。他不是不想在这吃饭,也不是不给面子,是他的家中还有人需要照顾;74岁的老大姐吕莲花,看到群里的感召,也风风火火地拉着购物小车,载着送给基地做酵素的原料——水果,来到了基地,看到年轻人的忙乎,她跟着着急却干不了重体力活,就干脆干点别的,拿起纸和笔,记录着运到做堆肥点车的数量,还屋里屋外忙着烧开水,让大家喝上热乎乎的饮用水,大家的干劲十足与她的鼓劲和周到服务息息相关;还有郑家利等两名男义工,推着粪车一溜小跑,且互相鼓励着。一上午的时间里,大家都在做着不同角色的工作,没有怨言只有欢笑,122单轮车的牛粪,在他们的手上,也在他们的足下,变成了笑谈,更应当说是在他们的心上做完了这一件事。但你可曾知道,每推一车的牛粪都要步步登高爬坡,要走往返近200余米的距离,想想谈何容易。吃过了午饭,他们又开始铡草,是为自然能耕制堆肥的又一项准备。义工宋素彦将基地门前原来堆积牛粪留庄水泥面和方砖上的污垢用水管全部清刷干净,也进入了铡草的角色。

铡草似乎也不亚于推粪的艰难,铡碎的玉米秸埂和现场满天的灰尘,伴随在瑟瑟的秋风中,呛的人透不过气来,第一次铡草没有经验,铡草机随时因输送的秸秆过多而出现故障,他们就试探着自己解决,时间在继续,越来越有经验,手法也越来越娴熟,五人中的每个人都轮换着偿试了铡草的体验,当要求轮换义工宋素彦时,她坚持不让位,还说:“我平时在基地参加奉献的少一些,现在有了机会来到基地奉献就多干点,弥补以前的缺憾。”虽然只有五个人,原来看到的是很大一堆的玉米秸和荒草,就是在大家的坚持、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支撑下,天黑前楞是把玉米秸铡完。深秋的午后五点钟,夜幕开始降临,他们顾不上洗脸、洗手,带着满身的灰尘,带着满身的疲惫,带着满心的快乐和奉献后的幸福,赶到了公交车站各自回家。

曾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今曰来奉献的义工,无论是运粪还是铡草中,都做了他们没做过,切不愿意做或是不敢做的事情,无疑他们是在成长、改变、突破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不做,不敢做的事情就放弃,你永远不会去突破、改变自己,你更谈不上成长。

大连瓦房店市幸福人生传统文化研究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