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堰男子痴迷刀刻艺术,收藏百余件木雕

张海鹰展示自己收藏的木雕制品。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图/记者 章新俊 报道:雕刻是一门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木雕又被称为是“刀刻出来的艺术”。由于木制品不易长期保存,古老的木雕制品也就显得格外珍贵了。作为我市一位木雕制品收藏爱好者,张海鹰已经收藏了清代以来的100多件木雕制品。

从祖传的木制品开始收藏

张海鹰与图书收藏打了半辈子交道,直到五六年前,他才开始涉足木雕制品收藏,“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古代工匠创作的不易。”

昨日上午,在市图书馆少儿部,张海鹰的木雕制品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记者在现场看到,有木质的狮子,还有各种窗花、床头饰品等木雕制品,这些木雕不仅有十堰本地作品,还有浙江、安徽等地制品。张海鹰说,自己收藏木雕制品并不追求量,而更在意其雕刻工艺,“遇到我喜欢的木雕制品,我就会收藏。”

提到收藏木雕制品,59岁的张海鹰说,源于家中祖传的几件藏品,“我们家有几个清代末期的木箱子和首饰盒,都是樟树做成的,这是祖传的木雕,它们算是我收藏木雕制品的启蒙老师吧。”看着这些雕工精良的木制品,张海鹰介绍,“这是我外公那时候的东西,尽管每次搬家都会扔掉不少东西,但这些木雕制品一直陪伴着我们。”在他看来,这些木制品不仅是对离世外公的一个念想,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一件件艺术品。

“在古代,没有机械设备,木雕制品都是工匠一刀刀刻出来的,非常难得。你看,这个木头上图案这么多,当时雕刻师傅一定花了很多心血。”指着自己的一件藏品,张海鹰感慨道。

柴火堆里“淘”回宝贝

张海鹰从1997年开始喜欢上收藏,业余时间,他喜欢四处淘宝。张海鹰清楚地记得,两年前,他曾到郧阳区寻找老木雕制品,在村民家的柴火堆里,他见到了一个类似于现在制作月饼图案的模具,“这个东西是民国时期的。”

由于已经具备了收藏木雕制品的知识,他觉得这件木制品有收藏价值,是件宝贝。“我当时问他这东西卖不卖,他说这东西没啥用,如果我喜欢就送给我。”村民还告诉他,不久前还准备将这个模具当柴火烧掉。尽管对方称要免费赠送,但张海鹰还是给了对方一些钱,“如果真烧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这件事情对他触动很大,越来越多的老物件开始消失,这让他感到惋惜,这种紧迫感使他愿意花钱收购被人遗忘的老物件。有一次,他得知一个藏友家中有一件古木雕制品,他赶紧去了这个藏友家,因为觉得很有价值,张海鹰很想买下来,但对方明确表示不愿意卖,他便在对方家软磨硬泡。

最终,这个藏家被他的诚心打动,“你别看这件木雕不起眼,当时卖家喊价到1000元。”不过,张海鹰最终用自己的藏品和200元现金,将这块木雕给淘了回来。

已收藏百余件木雕制品

张海鹰说,明清是我国木雕艺术的辉煌时期,涌现出大量有史可考的名家、艺人及其作品,但随后开始回落。

最近五六年以来,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收藏古木雕制品,至今已经淘到了100多件中意的木雕制品,“多数是清代中期的,也有一些民国时期的,这些木质品能保留几百年,非常不容易。”而每每遇到有对木雕制品感兴趣的人,他总是很乐于拿出来与人观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收藏的木雕制品最大的有1米多长,最小的只有3厘米,最早的藏品为清朝中期,距今280年以上历史。”拿起自己的藏品,他非常佩服师傅雕刻工艺水平之高,“木雕活分为镂空雕、空雕、实心雕、人物雕……光是雕刻的选木方面就有许多讲究。”

张海鹰告诉记者,木雕是一门技术要求极高的工艺,它需要雕刻者懂得绘画、设计、雕刻,它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更能体现工匠精神。

在张海鹰看来,收藏木雕首先是藏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然后才是它的经济价值,“我觉得他们是用刀刻出来的艺术。” (内容来源十堰晚报,转载须经十堰晚报授权) (编辑:李月 新闻报料:8110110 在线纠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