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实景重现!三位制瓷世家传人制沙盘 再现沩山古村风貌

沙盘复原实景(通讯员 供图)

复原的沩山村古窑厂(通讯员 供图)

复原的沩山村古洞天寺(通讯员 供图)

千年前,醴陵沩山村就兴起窑火。醴陵陶瓷从此孕育而出,最终名扬世界。

从今年6月底开始,沩山村的三位制瓷世家的后人历时一个月,用制瓷的巧手制作出沙盘实景图,再现沩山古村的历史风貌。

留住记忆,再现“千年古瓷村”

从醴陵北下沪昆高速后西行约20公里,过沩山水库后就进入沩山村。

醴陵古瓷窑,也就在此地。东汉时期,就有人在此开窑烧制陶瓷。唐宋时期,这里的瓷器烧造技艺已经成熟,近年出土了宋代褐色釉斗笠茶碗。

因为沩山村是醴陵陶瓷的发祥地,这里也被称为“千年古瓷村”。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此地还有五里檐廊,满目青山,伴着窑火兴旺。

今天,这一切都只停驻在老一辈的记忆中。现实是,近年来沩山村的老土墙房因年久失修倒塌荒毁,亟待修复。

古村、古窑、古石板桥、古洞天寺……为了留住记忆,实现沩山村的历史传承,在中国传统工艺大师王立新的倡议下,村里的张松来、肖光明、王光辉三位古稀老人,决定制作沩山村的全域景观沙盘。

他们都是古窑厂传人

这几天,几位老人都在为古村保护奔走呼吁。“这里有我们的童年,我一直想重现它。”昨日,张松来告诉记者,他们都是老窑厂的传人。

其中,张松来家的“张茂盛生号”,创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沩山八家老厂中,最早建厂的;肖光明家的“肖合兴顺号”,是这里最后停产的土瓷窑厂;王光辉、王立新都是清代同治年间创建的老字号“王大德生号”的第四代传人。“王大德生号”是沩山八家老厂中最大的一家,兴盛时建有左右龙窑各一条,窑厂工人超过300人。

几位老人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沙盘中的细节,也主要出自他们少年时的记忆。

整个制作从6月底开始,工期约一个月。沙盘模型长2.44米、宽1.24米,古窑、古工厂、古街、民居……这些沩山村旧貌,在沙盘模型中逐一展现。

“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醴瓷文化”

“这些房子、树木,都是用石膏、泡沫板、腻子粉等材料制作而成。”昨日,张松来介绍,为了使沙盘更为精确完整,他们查阅了很多史志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清代光绪年间的风貌,“根据记载,古洞天寺就是这一时期整修的,我们根据资料进行了复原。”

制作期间,张松来等人还挨家挨户上门搜集资料,或是请一些老人前来现场提出建议。期间,一些已经搬离村上的老人,也主动前来提出修改建议。

目前,这一沙盘摆放在沩山镇古貌文物陈列室供人参观。后续,老人们还打算继续收集资料,制作更精细、范围更广阔的醴陵古窑沙盘。

“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希望通过沙盘展示,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辈,愿意传承、宣扬醴陵的瓷器文化。”张松来说。

【新闻链接】沩山村的“千年窑火”

沩山从宋代开始烧制瓷器,技术成熟,青白瓷制作极具本土特色。

元明时期,沩山窑瓷器烧制开始使用阶级窑。器形以碗、盘为主,有少量小盅、小碟、勺等。此时的“沩山碗”等青花窑瓷器,造型规整,青花发色纯正。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批准熊希龄呈文,并拨库银一万八千两改良醴陵瓷业。熊希龄与文俊铎创办湖南瓷业学堂,随后又改建为湖南瓷业公司。这标志着以沩山为中心的醴陵瓷业开始从乡村发展到城镇。

1915年,湖南瓷业公司的“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酒同获金牌奖,醴瓷从此名声大振。

1959年,国庆十周年之际,醴陵生产的釉下五彩瓷器被选为首都十大建筑用瓷,首都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也是沩山窑烧制。

二十世纪80年代初,醴陵沩山窑完全停止烧制。(株洲晚报记者 伍靖雯 通讯员 王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