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映预告

2018年1月23日,我在广东影像三年展见到了摄影师刘博智的作品,《古巴唐人》。

熟悉又陌生的华人面相,引人联想背后牵动着的古巴华人历史。2017年,是华人到达古巴170周年。古巴至今还有10万人(1%总人口)有华人血统。

“1847至1874年间,约14万华人被贩运到古巴做苦力。1879年,清政府在古巴设立领事馆以保护华人。直到1959年,一直有华人到古巴讨生活。1959年卡斯特罗当权,华侨人数骤减,华埠迅速衰落,第一代老华侨今天仅余百人,华人街的许多传奇却仍旧留存。”

——纪录片《古巴花旦》

刘博智《古巴唐人》,广东影像三年展,2018年。alu摄。

刘博智在一次访谈中提及何秋兰的故事,具体的细节,颇为动人:

2010年的一天,她在电话上说要去中国,我心中以为她想去旅游,她却说:

“去拜山。”

“你是白人,拜什么山?”

“我爸已经过后(去世)廿七年, 他未曾返企 (台山话回家) 我想为他去一次, 返企拜祖先。”

“乡下在哪?”

“开平石塘里。”

一个白人古巴女人,从未离开过古巴,她的中国养父方标于27年前去世,毫无犹疑,能说出开平石塘里……

1929年,黄美玉出生。她父亲是华人,母亲是古巴人,但她不会中文。魏时煜形容,她有着拉丁民族的乐天性格。

1931年,何秋兰出生。她没有中国血统,后来被华侨收养。她会讲广东话、台山话,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知书达理、吃苦耐劳的特质。

黄美玉说:“秋兰没有中国血统,但比我更像中国人。”

两人的血统和语言能力“对调”了一般,却在核心华埠东南亚、旧金山之外的古巴夏湾拿华人社区,因粤剧结缘。

“去中国就像一个不可能的梦。”

“我们都是独生女,是彼此的姐妹。”

她们的生命史因多重边缘和矛盾而离奇精彩,陌生和熟悉并存,过去与现在交织。

她们是本周桂城展映影片《古巴花旦》的两位主人公。

古巴花旦  Havana Divas 2018 

导演、编剧: 魏时煜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语言: 粤语 / 西班牙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18-02-11(香港)

片长: 91分钟

【本片已入围2018GZDOC金红棉评优复评名单】

《古巴花旦》将鲜有人关注的古巴华人历史呈现在观众面前,映射着一代人流离寻岸的故事。

在上世纪前半叶,很多华人作为劳工移民古巴。在二战期间,古巴首都夏湾拿的唐人街曾经居住了三万华人,他们在生产劳作之余,把观看粤剧和电影作为主要的娱乐。

魏时煜的团队,希望追述这段历史:当年华侨远渡重洋,除了赚钱以外,把怎样的传统留在了世界各地。

何秋兰的养父方标因为家人反对他学戏而由广东远走古巴,黄美玉的中国父亲则是华人街有名的裁缝。

两人生长在三、四十年代繁荣的夏湾拿,小生黄美玉学习过功夫和舞狮,花旦何秋兰则以俏丽扮相和婉转歌喉红遍古巴各个华埠。

1959年卡斯特罗的一场革命带走了一切繁华,何秋兰做了收银员,黄美玉做了外交官。

三十年之后,两人进入花甲之年,机缘巧合之下重逢在被时间磨蚀的华人街,试图重新排演粤剧,找回过去的姐妹。她们是否还能找到当初少女梦幻的舞台?

两人的中国父亲,皆在1920年代移民古巴,却一直未能返乡,他们去世后,两位女儿希望代父祭祖,但旅费昂贵、路途遥远,愿望能否达成?

魏时煜曾经问过何秋兰,“你们来中国想干什么?”

“她说,我想吃白斩鸡、鸭润肠、蒸肉饼和老火汤,想穿中国衣服、唱大戏、想回乡下。”

图片来自《古巴花旦》官方主页

《古巴花旦》既追述了华人在海外传承艺术的过去,亦记录着古巴的华人后裔在中国追寻艺术踪迹的现在。超脱于国族想象之外,是对于“文化”的共鸣、热爱与坚守。

展映时间

11月11日

下午15:00-17:00

展映地点

广东佛山桂城美术馆

报名方式

点击“阅读原文”

参考资料:

* 图片来源:特别注明以及影片截图。

*《古巴花旦》官方网站 

https://bqcc.com/zh/portfolio/havana-divas-c/

*  刘博智. 太少人关注这段历史,它太边缘和沉重. 公众号“打边炉DBL”. (点击可阅)

*  邓启耀. “流动中国”的海外镜像 ——早期华人移民及流散群体影像志观想. 澳门城市大学《社会经济发展研究》2016年第2期.

也许你还想看:

2018金红棉影展首份片单| 大师渐远,谨以三部经典致敬怀斯曼

四个春天、幸福定格、纺织城...2018金红棉影展第2份片单来袭

Sir电影纪录片推文阅读量百万+,这是怎么一回事?

张力 | 风味人间火了,但纪录片的商业之路还很远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