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蒋丰

百岁之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作为一个曾经在《中国青年》杂志工作了将近六年、至今仍然自诩为“老共青人”的我,知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已近百岁。战争时期,它积极参与解放事业;和平年代,它热情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血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有力的支持者和最坚定的后备军。能够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前往位于常州市清凉路子和里3号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建人之一张太雷的故居,让我内心漾着一种感动。

遗憾的是,当我赶到张太雷故居的时候,这里正在进行修复工程,不接待游客。我围着张太雷故居缓缓转了三圈,脑海了闪现着他一个又一个往事。一位看起来是工程队的负责人,看见我这样在门前徘徊,就说:“您是不是特别想进去看看?那您就进去吧!”这样,我走进张太雷故居小院,转了一下圈,然后在在院中张太雷的雕像前留影。

回想起来,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人,他们的生命戛然停止在最美好最状阔的青春年华。王勃在27岁这一年死了,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纳兰性德在30岁这一年死了,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金言。张太雷在29岁这年离开,留下的是团结青年、投身革命、解放全国人民的钢铁意志。

常州,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不仅孕育了富庶文明的市民经济,革命的种子也在这里萌生、壮大。据张太雷的女儿回忆,当时家人都不清楚张太雷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冒着怎样的危险,只知道他经常四处奔走,偶尔回家稍作停留,随即就借屋后的小河乘船离开。那条窄窄的水道联通着不远处的京杭大运河,张太雷就是从这里把团结工人、发动青年群众、解放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火种传递到华北、华东、华南等地。

买舟而下,漂荡天涯,是中国传统文人画常见的场景,然而,在斗争的第一线,遭遇血淋淋的街头枪击,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或许,赋有革命激情的浪漫主义画家可以以此为灵感创作出充满激情与震撼力的作品,就像名作《马拉之死》通过戏剧性的画面渲染出的艺术张力。可惜,革命不是浪漫而夸张的艺术创作,不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而是残酷的抗争与杀戮。

张太雷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时,年仅27岁,正是大显身手、开创新局天地的时局。然而,正当他将全部的热情投入青年的解放事业中时,当他将自己的人身安全暴露在斗争第一线的烽火中时,危险,也就成了步步紧随的影子。

张太雷离开的很突然。1927年12月12日,也是广州起义的第二天,张太雷所乘坐的车辆离开起义总部不久就遭遇敌击,身为广州起义总指挥的张太雷中了三枪,来不及留下遗言,就慨然离世。张太雷牺牲时年仅29岁,他把自己年轻的身体祭献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年轻的中国共青团。

我知道,这里,子和里3号,也是张太雷的儿子张一阳出生的地方。张太雷牺牲之后,张一阳追随父亲的足迹参加了革命,于皖南事变后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的恶劣环境使他得了回归热病,特务队长拿着特效药与他交换“悔过书”,被18岁的张一阳凛然拒绝。对于特务们断水断粮的手段,张一阳依然不为所动,不久之后就在折磨中牺牲了。

精神的火种在传递,父子相继为了解放事业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张太雷牺牲在1927年,张一阳牺牲在1941年,日本已经被持久战耗空了国力,国共两党却又一次紧张的对抗局面。虽然父子两人都没能看到新中国建立的那一天,在解放斗争局势最严峻的时候倒下,但是他们是抱着解放事业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倒下的,他们坚信会有一批又一批跟上来。

步出张太雷故居,太阳已近落山了,白墙灰瓦在夕阳中愈显肃穆庄严。正是因为懂得夕阳的“无限好”,才更明白青春的可贵。人们总是不愿看到美人迟暮,英雄星鬓,更不愿看到青年早夭,壮年辞世,所以,今天的我们才应该纪念张太雷,心疼张太雷,感激张太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