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双十一都被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单身狗好像在这一天找到了主场,“恋爱有罪,单身有理”成了这一天的主旋律。自从淘宝启动双十一购物节后,双十一慢慢演变成了全民的网购盛会,距离双十一还有几天,手机短信广告频频提示、商家主动赠送购物优惠券、买赠活动不断升级…这些促销的背后,是电商平台没有硝烟的战争。

双十一假象根源:数据为王

 每年的双十一,京东和淘宝总要打上一次嘴仗。淘宝呛京东“双十一成交额算的是一个十一天的”,而京东也反讽“某宝双十一那天的成交额是预售了一个月的”。两边嘴仗不停,私下动作也一点不少。

11月1日,京东发布战报称,当天全天下单金额超过258亿元。然而,几乎就在同时,多位网友纷纷爆料在京东下单后遭遇“被退货”、个人京东账户午夜自行下单等异常行为,疑似下单金额数据造假。尽管京东客服回复称目前不法分子会通过各种手段盗取客户的个人信息,建议用户定期对自己的密码进行更换。

但是用户依然认为这是京东在监守自盗,有网友更是嘲讽道:京东这连刷单费都省了,自己给自己刷单。不过话说回来,刷单已经是电商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尽管阿里巴巴不断升级打击力度,对这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一个账号一个地址不能重复购买,那么就找到天南地北的人凑成一个群,与商家假聊,再拍商品,空包物流,最后五星好评。这个刷销量,刷好评的背后,坑害的依然是从众心理比较强的消费者。 

双十一经过几年的发展,成交额每年都破纪录,但是这些数字的背后有多少水分?就拿京东来说,1号店“满200减189”这种优惠用脑子想都要亏出天际的生意吸引了无数捡便宜的消费者,但很多消费者表示下的单都被取消了或者没有发货让客户自行取消。

“这些成交额就是个噱头,不管是京东和阿里巴巴最后的数字真正深究起来都要大打折扣。这是一个金钱的数字游戏。”商头条分析师说道。

消费者需要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

从第一年的双十一开始,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的套路都如出一辙,唯一的变化就是逐年飙升的营业额。暂且不说这些营业额有多少水分,至少每一年双十一全世界的人都被那个数字惊到了。但是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是消费市场的停滞不前,消费者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享受到任何服务。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个记录和数字,而是需要一个稳定成熟的消费市场。假货风波、售后服务、消费维权,中国电商值得的诟病的地方太多了,一个双十一狂欢节掩盖不了真问题。而假货风波、售后服务等问题恰恰是电商野蛮生长、一路裸奔落下的“病根”。

尽管马云不断在各个场合不断申明阿里巴巴在打假在做售后,但马云自己心里应该清楚,如果真心实意地打假和安全检查,那么阿里巴巴一大半的店铺要关门,淘宝的营业额会瞬间减半。就像“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出奇地默契,消费者默默买着高性价的商品,阿里巴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平台已经足够强大,不再是简单的买卖东西,但是无数消费者用身体构建了中国电商的帝国。经过了野蛮生长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现在的中国电商是时候把利益反馈给消费者了。

消费者也要改变消费观念提高逼格

双十一发展至今,销售愈加火爆,消费者购物踊跃。为了维持用户流量、取得竞争优势,商家唯有迎合这种低价集中促销商业模式,迫使生产厂家不断压缩生产成本,用质次价低的原料来生产价格更低廉的产品,最终导致以牺牲产品品质、放弃升级创新来实现低价。

这其实是实体的“倒退”,而消费者的低价并没有买到自己想象中“高质”的商品,最后肥的只有平台。很多商家向着商头条诉苦道:“我们有什么办法?如果我们不配合平台做促销活动,我们就会被平台打压,这也是一种恶性循环吧。” 

与电商兴起时带来的红利相比,如今流量费用高昂、市场环境恶劣、违法宣传普遍等问题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正在向产业顽疾的方向演变。而作为消费者,是时候理性起来对一些“打折优惠”说不了。既然低价也只是买到“降级降准”的商品,那为什么不去买原价的好商品呢? 

商头条的分析师说道:“我们呼吁电商市场的发展回归理性,不应该始终如一地追求营业额,量其实已经足够多了,现在这些平台要跟上的其实是‘质’。重塑交易环节,真正服务好消费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