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创圈的实际产出跟表面的荣景有很大的差距,台湾大多数的新创公司,基本上已经成为僵尸新创。

现在全球创业风气旺盛,创业机构在全世界如春笋般冒出,不管是在新创环境已经相当成熟的旧金山、纽约、北京,还是新兴市场的雅加达、墨西哥市,以及中间各种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充斥了许多想追梦的创业家。

创业本就不是新玩意

事实上,创业这回事在人类史上本来就不是什么新玩意儿,人类史上每年每月都在创新创业。很多后来无法产生新产业的地方,常常是因为文化、经济条件、人口结构或政治因素而导致,并不是随便在形式上做些微更改马上就能够扭转命运。因此有时拘泥于现在科技新创的形式而在无视市场条件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和人力,恐怕是有些草率鲁莽。

也因为如此,世界各地真正足够经济动能和基础建设成熟度来每年稳定产出科技新创的城市,乐观而言也不会超过二十个。也因此,世界上各地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僵尸新创,也就是一堆没有实际业务但是又死不了的公司。当然,有些人会争辩说僵尸新创冲出的数量刺激了创业风气,也是有其作用,这点就无须再多费唇舌。

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生产效率极低的僵尸新创,长期下来是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产出的,这些资源应该释出、重新配置,才能让经济体重回效率。

为什么要讲这个呢?

因为台湾的新创圈走过过去十年,现在重整的压力已经大到无法忽视。台湾科技新创在台湾的经济体中仍然没有可观的产值。而台湾岛内的加速器数量比每年创投投资的A轮案件数还要多,而台湾许多创投投资案例都有超额投资的现象(意思就是估值过高,或是钱拿太多)。

然而,创业的相关活动络绎不绝、机构越开越多,人数也没有缓减的趋势,这代表台湾新创圈的实际产出跟表面的荣景有很大的差距,台湾大多数的新创公司,基本上已经成为僵尸新创。

如果不悬崖勒马、在近期内杀光这些僵尸新创,这种偏门的新创文化很有可能会继续感染更多青创家。未来,创立僵尸新创很有可能成为台湾青年人的常态,而且这现象会随着台湾经济越来越差而不断恶化。

但是,政府中和台湾民间是否有人有意愿、也有能力去挺身而出,当新创界的林正英呢?

什么算是僵尸新创?

定义即使粗略,其实也足够简单明了。首先,要先厘清的是僵尸新创并不只是成长停滞的新创公司。

所谓成长停滞的新创公司,不管是草创还是一段期间后成长衰退都算。不管从新创公司还是创投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新创公司筹资后的跑道都在两年以内,所以只要成长停滞在两年内,都还算是OK的。但是,先决要件是新创公司依然明显地努力在突破困境,而且公司内的核心团队都仍全职在从事核心业务。

而僵尸新创,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僵尸新创的业务模式还没有明显成绩,在可预期的(不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未来都应该还是会亏损。除此之外,业务模式也没有什么客户实际使用,顶多就是签属了一大堆没有收益和法律效力的合作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谈了一堆试用但是就是没有人愿意买单。若是以冲基数为主的的B2C新创公司,僵尸B2C新创使用人数尚未达标(Critical Mass),又没有办法稳定维持每个月双位数(百分比)的成长。

而以上的现象通常会衍生出更多的病征,最严重的就是僵尸新创的核心成员通常都会开始接案以维持公司生计。

除非你本身就是开接案公司,否则接案是条不归路,越走只会造成团队越来越多资源被接案生意吸走。而接案在台湾这种已开发地区本来利润就超低,僵尸新创饮鸩止渴早晚还是要死。

第二个病征,就是核心成员开始转为兼职,甚至开始离开团队。基本上这就好像人休克后,器官接二连三衰竭。

到了这边,新创公司基本上救活的机率是非常渺茫的。

受害的只有创业家

走到这步,很多僵尸新创却会死命撑着。

为什么?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创办人都是非常固执的,而加上人本身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偏见。

大家都认为自己会像Slack或是Twitch一样鬼门关前折返,一飞冲天。然而事实上这机率小到比雷劈还要难,并不是这些公司的Pivot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而是绝大多数没有成功的公司都已经翘辫子了,所以我们看不到。

第二个原因,就是台湾这地方给的创业补助和比赛奖金实在太多了。

很多创业补助和比赛奖金金额都高达数十万,随便一申请就可以养活几名员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补助和奖金的金额还比多数青年人的薪水还要高。

因此,台湾难以估计的许多僵尸新创就这样继续歹活着。

事实上,如此歹活着,害到的,只有创业家你自己而已。(当然啦,还有台湾整体的未来,不过那是题外话了)

政府官员发出了补助金,KPI灌水灌满了,继续混吃等死;办比赛的单位,赚到了名声;这些僵尸新创的「客户」没出钱,不痛不痒。

里面唯一身受其害的,就是创业家自己而已。

而自己以连续创业家的身分告诉你,僵尸新创失败的经验是完全没用的。

许多都以为创业失败以后下次就会更容易成功,屁啦,这次失败,而且是公司还那么小的时候就失败,代表很多东西都做错了。创业学习的是爬起来的勇气和毅力,歹活着代表连摔跤都不敢摔,你怎么会学到怎么爬起来?

而这么小的僵尸新创公司,没有制度、管理经验乏善可陈、专业能力也浅碟得可怜。唯一能够扳回一成的是你的业务经验,但若你每天都在参加比赛、申请政府补助、在外面接案子,这种「新创经验」,未来出去就业,老实讲,几乎是完全没有帮助。

你若打算去就业,当初还不如乖乖地把一家歹活的公司收掉,早些去业界工作累积经验。

而自己同样以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告诉你,人青壮岁月苦短,转眼间时间就过去了。三十岁后,人开始要步入中年了,在业界也开始晋身管理职。如果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任何具体的专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你在职场会过得很痛苦。

所以说,若你将自己二十多岁的人生通通浪费在一家没有出息的僵尸新创,等到你有勇气把公司收起来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已经落后同年龄的许多同侪。

说真的,创业的经验本身是没有特别好或特别清高之处。

收拾僵尸新创

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其实要当新创界的林正英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有决心将所有僵尸新创的叶克膜拔掉,这些新创以及旗下的青年们,才有机会重新投入台湾的经济发展。

首先,台湾迫切地需要将一些只是用来做KPI的补助砍掉。

这言下之意不是代表新创公司不需要帮助,但是这帮助不应该是来自于政府滥用公帑,而是应该出自于民间和产业界的力量。

如果产业界不愿意买单,代表产业界不看好这些新创的前景,政府这门外汉更不应该随便插手去救!

第二,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补助背后的评审制度仍然有很大的瑕疵。

以SBIR评审制度为例,目前虽然小幅度改进,后来还是以完全没有产业经验的学术人在审理。

第三,关闭青年创业基地和砍掉台湾一百多家没有作用的育成中心。同上,言下之意不是新创公司不需要帮忙,而是这些资源本来就应该让产业界的人来投入。

政府滥给育成中心补助,最后只是给僵尸新创更多免费的停尸间,一点意义都没有。

而青创基地呢?台湾闲置不动产比例惊人,就连房价最高的台北市,房屋的闲置率都高达13.4%。但是又碍于消费力一直没有跟上房价飙涨,台湾不管是商办还是住家的租金都涨不起来。共同办公空间在台湾这种环境中已经很辛苦了,政府再去建什么青创基地,基本上就是在破坏市场行情。在科技新创公司中,本来人事成本才是最大的支出,若一家新创公司已经落魄到连租金的付不出来的时候,请不要再去把它救活。

第四,持续透过租税优惠和其他政策去刺激天使投资和并购。台湾前段时间推动的天使投资抵扣所得税是非常不错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像是如果新创公司出场结算给予税制优惠,或是透过其他政策去鼓励大型企业去并购新创公司(而不是每次喜欢自己花更多钱去乱做)。

如此一来,才能够持续推动整个新创生态的正常化:早期投资由产业经验丰富的天使把关,而后期出场机制除了上市以外,更有大型企业出手并购。一旦创业的期望值被拉高,创业家也看到了更大的诱因,自然就不会为了区区那点补助金或是免费办公空间在那边歹活,创业家会因此去更大幅度地转型,或是因为自己公司情况太差而干脆收摊。

这才是我们的新创环境应该有的面貌:差的新创公司应该早死早投胎,而不是四年后还听到他们在那边参加比赛、领补助,或在育成中心里面蹲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