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19: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沈晶晶

浙江美丽乡村。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行动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作出部署。

《行动计划》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强化污染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通过三年攻坚,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明显加强,农村居民参与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相比,中国广大农村农业污染量大面广,内源污染与外源污染共存,生产与生活污染交织,更需引起重视、加强治理。

自2003年以来,浙江在不断提升农民收入、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便狠抓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浙江农村推行垃圾分类。

打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

畜禽养殖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中之重,也是浙江面临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浙江从优化畜牧业布局入手,重新调整划定畜禽禁限养区,科学确定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制定统一的规模养殖场生态治理标准,制定“一场一策”生态治理方案,全面完成畜禽养殖生态化治理。

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也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难点所在。浙江通过深化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举措,实现了田园清洁生产。

探索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垃圾治理最容易反复。自“千万工程”伊始,浙江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以长效保洁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为目标,健全考评制度,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例如,开展美丽庭院评比、设立红黑榜等,鼓励人人动手、个个争先。

同时,浙江还依托高校与科研机构力量,开拓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太阳能普通堆肥、环保酵素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去年年底,全省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产业形态是关键。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产业开发、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发展,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特色,依托绿水青山、乡土人文,以民居民宿、运动休闲、农事体验等为主题,积极培育绿色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并行。

如今的浙江,污水治理成效显著,垃圾资源化利用顺利推进,畜禽粪便污染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水仙推出化肥农药减量化并初见成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