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loria

每天早上看家长群已经是醒来以后的头等大事……而且必须分分钟关注

女儿宿舍楼火警,家长群里炸开了,女儿却十分淡定,有关信息家庭小群里一条都没有,还嫌我大惊小怪...是不是人到了这一地步,就是各种被嫌弃?

曾经以为自己经得起,也应该放得下。因为工作原因去过不少地方,也算是比一般驴友多了些相对进一步的认识...从未觉得美国是天堂,然美国的教育确是国内暂时无法比肩,同时也有不少优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地方。仍然清晰的记得,当女儿从一堆美高的offer中选取了一所学校时,曾经最坚决的我却是最早最快犹豫的,这种发生在自己身上多重变化连我自己都不曾料到...现在再说三年前的事情已经么有意义了。总之就是影视剧中的频频出现的场景未曾想也在我家上演,而曾经最犹豫不定的女儿反倒成了坚定的出国党,并对我的“变化”表示不解。

待到女儿进了心仪的大学,以为自己无论如何都应该放开了,却照样是百般牵挂...曾经的潇洒自如早已无踪影……也许女儿现在的淡定的样子也有一点我当年的style?

在此,诚意建议各位家长在决定之前,不妨多一些理性的考虑,用5W2H罗列一下相关的考虑因素:

WHAT+WHY+WHEN+WHERE+WHO+HOW+HOW MUCH

尤其是Why,How much。

冷冰冰的数字分析有助于让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再来看看除了数字以外的感性上的接受度。

多年以前,公司曾有位年轻的助理,是一位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海龟”,当时对这名称听着还颇有新鲜感。我当时对于留学这部分还非常无感,但听说她留学的钱,是她的父母卖掉了一套老房子所得,我记得我当时惊到了。 毕竟她出国前后,上海的房价翻了个倍。 当时还是本世纪初,待到今时今日,假设那位同事在之后的十多年楼市里不曾“补仓”的话,那个留学成本就非常”可观”了。 好在那位同事后来的发展毫无疑问是绝对可以告慰他的父母的支持的。

就在去年,我也曾了解到另外一件事。

女孩在上海一所著名学府大二升大三。女孩读书非常优秀,期盼着大三就转去美国深造。而家庭可能考虑的办法则不得不通过卖掉自有住房而与长辈同住一个屋檐下。我对于这样的家庭支持计划比较没有把握,因此建议那女孩等上一两年,等到研究生阶段再出去,并且尽可能的申请奖学金。 这样的建议当然为人所不喜。

留学早已不再是“敢为天下先”的事情了……虽说目前依然从者众,“投资回报率”方面并不乐观……就如同上了大学也未必能带来曾经唾手可得的阶层改变一样,哪怕念了藤校,泯然众人的也不在少数……

就最近显示的一项调查表明,福布斯排行榜最有钱的一拨富人,依然大多产生于传统的藤校,而非新贵的麻省加州理工...究其原因,文理兼备很重要,毕竟这个赋予了全局思维...这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讲,更是利好...不仅“学贯中西”还“横跨文理”,尤其在STEM方面的深造越来越紧的情况下,不妨看的远一些。

国内媒体似乎已经在宣传造势DBA了……有没有过度教育的嫌疑,亦或者是social的另一种平台,就不在本文展开了。只是,如果这是一种趋势的话,逆流而上,还是顺势而为,都是一种选择……那么在国内教育资源还有诸多令人不太满意的地方的同时,留学依然会是一种强劲的趋势。

我不赞成“全民留学”,尤其是家里砸锅卖铁的,更是坚决反对,毕竟这个投入产出的时间回报率都是需要审慎对待的。

每个家庭的财务状况,每个孩子的特长,发展潜力也各不相同。

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家庭的财政支持能力,以及,对于孩子毕业后5年10年的职场事业发展预期...考虑清楚了,再进行下一步

况且,孩子的兴趣,和父母心仪的专业未必相一致,这又是一个需要磨合的地方,切忌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愿望

总之,慎重再慎重……

即使是做了所有的理性分析和充分准备,待到孩子离巢的那一天,从情感上讲,依然是一场躲不过的难舍难分,以及远隔万里的百般牵挂。

我已经听到好几位家长在孩子申请阶段,或者入学后病倒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辈子,子女就是你的命门

寻找新的生活支点,是空巢父母们的必修课。学一些新东西,多参加一些圈子,特别是因为曾经没有时间而错过的一些东西,绘画音乐,甚至尝试沙漠徒步......

孩子们也会希望看到更充实的父母,而不是CCTV远程控制中心。

孩子留学,对孩子是一种挑战,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

孩子们要学习独立,我们,要学习放手。

都说夫妻之间要同步,要共同成长。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也类似。总不见得,孩子在外增长了见识,我们却还在倚老卖老

让我们,学着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相关阅读:

这个周末

年轻留学生,为什么你应该留在美国?

留学生家长谈如何低调地与远在海外的孩子保持沟通

作者:Gloria,系留美本科学生家长,本文经作者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