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北塔自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起,至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辽代,共五世修建,此后历代未经大型修缮。1984年至1995年间,朝阳北塔开展维修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由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如何通过出土文物向大家讲述朝阳北塔建筑“五世同堂”的历史变迁,是这次“物华天宝——辽宁朝阳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1.三燕和龙宫殿

三燕是东北地区东胡族系鲜卑族慕容氏与鲜卑化汉人冯氏先后建立的前燕(337~370年)、后燕(384~407年)、北燕(407~436年)三个曾以古朝阳城为都、以“燕”为国号的政权。

东晋咸康七年(341年),前燕慕容皝于龙城构筑宫殿,其后迁都于此,并以“和龙”为宫殿名。历年来的考古发掘与勘探表明,龙城在今朝阳市老城区,而朝阳北塔之下存有三层夯土高台、周围带回廊的三燕时期大型木结构建筑遗址,为始于前燕慕容皝所建的和龙宫殿。

(朝阳北塔塔基西南角下所存三燕遗迹)

(出土于塔基西南角下的三燕时期四神纹覆斗式础石)

展览中首先展示的文物,是一组出土于三燕时期和龙宫殿中的建筑构件,也是朝阳北塔建筑历史开端的见证物。

(人面纹陶构件在十六国时期其他遗址中屡有发现,应为建筑屋顶正脊与瓦垄交接处的正当勾。)

(朝阳北塔建筑遗址出土的三燕莲花纹瓦当,以分格与单瓣或单蕾莲花纹为特点。这一形式向西传播,影响到当时的高句丽境内,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地区莲花纹瓦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北魏思燕佛图

北魏是朝阳北塔塔体建筑发展的第一个辉煌期。北魏文明太后冯氏为北燕王冯弘之孙,在献文、孝文两朝临朝听政达25年之久。冯氏听政期间广兴佛事,曾“立思燕佛图于龙城”。

考古发掘中,在空间上规律分布的建筑构件的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遗迹中原有建筑的结构与布局。现存叠压在三燕和龙宫殿夯土台之上,含有4圈柱础的夯土塔心实体与四周殿堂的建筑遗址,当为冯氏所建思燕佛图。北魏思燕佛图是朝阳北塔遗址上修建的第一座佛塔建筑。

(北魏思燕佛图建筑遗迹平、剖面图)

思燕佛图塔体推测为土木结构方形楼阁式塔,原高80余米,约在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遭焚毁。朝阳北塔建筑遗址中出土大量的北魏泥塑佛像便是当时佛事兴盛的实物证据。

(朝阳北塔出土的北魏佛像以泥塑为主,受西域、凉州与云冈造像风格的多重影响,显示出北魏早期古典佛像样式。)

(泥塑菩萨头像)

(泥塑冠饰残件)

(迦楼罗原本为印度神话中的金翅鸟,在佛教故事中,迦楼罗专以龙为食,后受佛感化而皈依佛法,且成为佛的护卫神鸟。佛教护法神中有一类称为“天龙八部”或“八部众”,迦楼罗便是其中之一。)

(石塔残块)

(“万岁富贵”模印文字瓦当始于十六国时期,盛行于北朝,在北方地区出土较多,且文字风格多样,与莲花纹同为最主流的瓦当纹样。)

3.隋代梵幢寺塔与唐代开元寺塔

隋文帝笃信佛教,曾于仁寿年间(601-604年)三次派高僧将舍利分送全国各州,令建塔安葬,使舍利瘗埋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下诏于全国五十三州内建舍利塔,僧人释宝安“奉敕置塔于营州梵幢寺,即黄龙城也。旧有十七级浮图,拥在其内,安置舍利”。研究表明,修建在北魏思燕佛图夯土塔体上的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叠涩密檐式砖塔,为隋文帝仁寿年间所建营州梵幢寺塔。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曾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唐代对营州梵幢寺塔的维修筹备工作,以及改称为开元寺塔,大约始于这一年,直至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竣工。勘察表明,唐代的维修工程并没有改变隋代砖塔的形制结构。

(朝阳北塔维修保护过程中,在唐代第十层塔身处发现题写“天宝”字样的仿木构建筑彩画。)

作为佛教象征的莲花纹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各类器物上最流行的装饰纹样。隋唐时期佛教盛行,莲花纹仍是瓦当上最常见的一种纹饰,彰显出饱满有力的特征。

(莲花纹瓦当)

朝阳北塔出土四件唐末五代石雕天王像,合为四大天王像,皆残,头、身与座较为完整者仅一件。展览中展示有其中两件残像。天王均为着铠甲的武士形象,具有典型现实主义风格特征。

(石雕天王像)

4.辽代延昌寺塔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营州为奚人与契丹人所据。916年,契丹人建立辽王朝,在唐代营州治所柳城设立霸州。大约在辽初置建霸州、修葺柳城之时,开元寺塔便进行维修,并改称为延昌寺塔。

辽重熙十年(1041年),霸州被提升为兴中府,成为辽国最高行政建制五京六府之一。约在此时,延昌寺塔再度修葺,直至重熙十三年(1044年)或稍晚,完成重修工程。自此,延昌寺塔成为具有鲜明辽代风格的十三级密檐式砖塔,其特点在于体量高大、装饰繁密的塔基与塔身。

(修复前的朝阳北塔)

在朝阳北塔台基上,发现有辽代的塔前月台遗迹。据推测,该月台是一座高约数米的砖木结构建筑,台上木构屋顶已无从考查。台下有T形廊道,人们进入廊道后经两侧方室登上塔台。展厅中所展示的辽代兽面纹瓦当,便是出土于塔前月台的遗物。

(辽代瓦当基本上为圆形当,兽面纹是其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一般作三角形鼻。这件瓦当兽面外饰一周凸棱及小珠饰,有唐代莲花纹瓦当遗风,应为辽代早期瓦当。)

(兽面纹绿釉琉璃瓦当)

辽代延昌寺塔塔身四面砖雕分别为东方阿閦如来佛(五象莲座);南方宝生如来佛(双马莲座);西方阿弥陀如来佛(五孔雀莲座);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佛(五迦楼罗莲座)。四方佛与塔心室佛殿中央法身佛(大日如来)构成密教金刚界五方佛。塔体四方佛又各辅以胁侍菩萨、灵塔与飞天,总体组成五方佛与八大菩萨、八大灵塔与二十四飞天的曼荼罗供养。八大灵塔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生平八大事迹所立佛塔,该图像依据中唐般若所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是辽地佛塔砖雕艺术中的重要表现题材。

(修复后的朝阳北塔塔身四面砖雕)

(须弥座西南角龙纹砖雕)

(须弥座东侧假门砖雕)

(化生童子砖雕)

(乐伎砖雕)

(舞伎砖雕)

“五世同堂”的朝阳北塔,在十六国时期到辽代的各个阶段中,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艺术形态,由三燕时期的木架建筑宫殿,演变为北魏时期的土木结构楼阁式佛塔,隋唐时改建为朴素的密檐式砖塔,最后在辽代修筑成雕饰繁复的密檐式砖塔。透过塔体结构勘察图,朝阳北塔历代建筑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朝阳北塔塔体结构勘察剖面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