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南澳学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语

每年新生入学,安排2名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这是南奥学校践行多年的融合教育,但家长们依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疑虑:这样真的能实现共赢吗?班上有几个特殊孩子,如何保证课堂秩序?和特殊生同班,如何实现各自的教育目标?

11月2日,有着27年融合教育实践经验的台湾清华大学(原新竹大学)吴淑美教授作客南奥学校,为南奥家长、老师分别做了两场精彩的讲座。把融合教育的行为放在20多年的时间长河里观察,吴教授的实践与省思,向大家展示了另一个世界。              

融合教育不仅是为特殊生

27年前(1989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特教哲学博士的吴淑美,第一次将“融合教育”引进了台湾,她把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按3:1的比例,放在一个班一起学习。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就是融合教育。实际上,在发达国家践行已多年,特殊孩子获得了与普通孩子一样的教育机会。

1989年吴淑美的融合教育班在台湾就像是个“实验”,最初是16个孩子+5个特殊孩子,自己的孩子吴晋暄(普通生)就是其中一员。1994年,“实验”升级到小学。2000年,开始办初中,每班24人,其中6人为特殊生。可以说,办学过程比较波折,几经坎坷。

但提及初衷,吴淑美认为,融合教育绝不是在为特殊孩子办学,“所有孩子在一起学习,民主才能发挥功能。只有和不同特质的人互动,才能学得更好。把特殊生和普通生合班教育的模式,其实是教给孩子对待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

多元氛围,孩子的心更柔软

在融合班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吴教授介绍,事实证明,融合班的孩子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特殊孩子的“拖后腿”,融合班的普通孩子基本100%考上大学,其中三分之一进入了理想大学,而一些资优的孩子,有的还读了博士;融合班的特殊孩子,他们完成学业,也学到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以及与人相处的方式,靠自食其力找到工作,现在生活得也很好。

多元的学习氛围,孩子的心会更柔软。”吴教授说,通过多年的实践,融合班的孩子不但没有受到不良影响,反而变得更好!在融合班学习,普通孩子获得的成长,比他们在普通班更多——孩子们获得了一颗“美丽的心”,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懂得以同理心替人着想,而这些,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吗?

融合教育怎么上课?

融合教育更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教师在同一堂课上,根据孩子的不同接受程度,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创意的老师。

一门考试,面对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就得出两份以上的试卷,一门课,面对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就得布置两种以上的作业。吴教授说,操作上需要很多技巧,比如同一门考试出两份试卷,先设置普通孩子要达成的目标,出普通孩子的试卷,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特殊孩子再将目标下调,出第二份试卷,这是相对容易操作的方法。

在融合教育的课堂,教室的摆设并不像一般的学校那样,对着黑板排排坐,而是分成小组围着圆桌上课,每一组都有普通生和特殊生,小组合作也成为了课堂上较为常见的讨论形式。

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是不适应融合教育的。比如在融合班老师教速率不会只讲述,而是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去跑步,通过亲身体验跑步的快慢,理解速率的概念,特殊孩子虽然不能理解,但起码也达到运动健身的效果。

作为家长,不免有些担心,如果特殊孩子进入了普通的课堂,会不会对教学产生不良影响,比如自闭症孩子的尖叫,或者攻击其他人等行为。“所有的行为都有原因,可以去了解分析,很多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法的。比如尖叫,下课尖叫就是很高兴,上课尖叫、到处走动大部分是因为听不懂。如果一个孩子程度严重到完全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我们也会建议去特殊学校做康复训练,这样可能对他更好。”吴教授说。

我们在做相同的事!

在给南奥老师做讲座前,吴教授抽取阅读了部分南奥老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她感叹道:“我发现你们老师很棒,你们在做的事,和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

事实上,南奥学校多年来一直在践行特殊学生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早已革新,融合、多元这些概念也早已深入南奥的教学实践中,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对老师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听课过程中,不少老师们感言:“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吗?”听完讲座,老师们表示,更有信心,也获得了更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启示。

作为大学教授,吴淑美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她办过幼儿园、小学、初中融合班,也开设雇佣特殊人士的面店、饺子店,近年来还拍了三部融合教育纪录片(《同班同学》、《听天使唱歌》、《晨晨跨海上学去》),其中《晨晨跨海上学去》获休斯敦影展纪录长片铜奖。

但她笑言自己“和你南奥的郑校长一样,办学期间,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是呆在课室听课,因为这样才能真正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南奥学校校长郑铁军说,吴教授用身体力行的实践和研究,向我们证明和说明这个道理,在融合班获得的这些美好品质,恰是孩子们日后得到更大发展的必需滋养。对坐满会场的家长而言,get到这一点,并成为信念,应是这次讲座是最大的收获。

最后,南奥学校校长向吴教授赠送纪念品,合影留念。

最后附上吴教授两部纪录片链接:

《同班同学》

《晨晨跨海上学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