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 宗炳《画山水序》

佳士得巡展进程即将到达亚洲,上海匡时和元贞将领跑内地2017年度秋季拍卖,这三家将为大家展开一幅如何的文人图卷,玺鉴带您先睹为快。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画山水序》中,宗炳将儒释道三家思想溶于一炉,来论述山水与人的关系。后世的山水画家也无不将本源(道)的表达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山水有相当数量属于隐逸文化,文人士大夫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在元代,汉人地位下降,科举的中止使得许多汉族文人不得仕,加上统治阶层内部斗争,使他们不得不过着恬淡生活,隐居山林,崇尚自然,内心孤高,描画山水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题。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王蒙(1308 - 1385)即是隐逸文化的践行者,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元四家之一。王蒙工诗、书、画,尤善山水,其山水画受赵孟頫影响,师法王维、董源、巨然,以繁密的构图和细腻的皴法而独具特色,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美术史学家高居翰认为:“和其他元四家相比,王蒙比较关心空间、体积、表面质感;但是他注意的是表现这些事物的内在本质,更胜于重现外在世界形体。”观点上溯至先秦老庄美学,“象”是“意境”的起源,意味着形象与情趣的契合。王蒙的作品大多题材相近,如隐居、幽居、山居、草堂、读书等,都怀有“隐”之情结,可见回归山林应该是他的夙愿,于是构成了作品所寻求的精神基调。

王蒙常作读书图,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之《松窗读易图》卷,及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之《松下著书图》轴装册页。此卷《天香深处图》亦是同样题材,根据钤于画上之鉴藏印分析,本卷应在民间流传至清初翁嵩年(1647 - 1728)遂贡之入内府;画上有乾隆皇帝于癸未年仲秋御题诗一首;画卷附“王蒙天香深处图”字样之木盒,按盒盖内陈介祺题识:“…后得此卷于东武刘氏,始知为内府赐出…”,东武刘氏应为刘统勋与刘墉父子;从而推论乾隆皇帝于1763年仲秋至1773年间赏赐本卷予重臣刘统勋。《天香深处图》因此重现民间,由刘墉传承,后为陈介祺收藏,辗转流传至现藏家。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元 王蒙 《天香深处图》 设色纸本 手卷

28 x 112.5 cm.

估价:港元 5,000,000 - 7,000,000

款识:鹤山老樵蒙

钤印:王蒙印

乾隆皇帝(1711-1799)题诗:叶自青青花自黄,披图千载彂天香。传神不朽宜斯在,未必周家永占堂。

癸未(1763)仲秋御题。

藏印:沐璘(明):沐璘廷章(两次),王世贞(1526 - 1590):王世贞印,周亮工(1612 - 1672):曾藏周亮工家,翁嵩年(1647 - 1728):萝轩审定

乾隆皇帝(1711 - 1799):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

著录:

李佐贤,《书画鉴影》卷五,同治辛未十年(1871),第十八至二十页。

《艺术赏鉴选珍续辑:书画鉴影(清李佐贤编)》,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中华民国 60 年(1971)2 月,第319-323页。

《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3年8月,第723页。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草书之始,本篆所为。鸟际穗象,施张有宜。……张芝羲献,余铲邪枝。”

—— 王铎《草书颂》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十樵、痴樵、雪山,是晚明清初著名书法。

“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同为储相”,拥有仕途中很高的起点,但因降清历来颇遭非议。入清以后,大节已亏,颓然自放,“按旧曲,度新歌,宵旦不分,悲欢间作”。其书法造诣在书法史上有着不容争辩的地位,雄强恣肆的书风与其时代背景、特殊政治遭遇、师法古人而革新密不可分,一改之前的柔弱拘谨,形成纵逸劲健、直抒性情的气魄。

清王宏撰《石氏斋题跋》评:“文安学问才艺,皆不减赵承旨,特所少者,蕴藉耳。”清吴修《昭代尺犊小传》:“铎书宗魏晋,名重当代,与董文敏并称。”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对其推崇备至,赞誉:“文安健笔蟠蛟螭,有明书法推第一”。启功先生说:“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代表了后人对王铎书法艺术上的高度肯定。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明 王铎 《行草五言诗》 水墨绫本 手卷

21.2 x 165 cm.

1643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 - 2,000,000

此件拍品为台湾叶启忠先生收藏。叶先生是台湾资深收藏名家,收藏经历由70年代晚期开始,积累30多年的丰富收藏经验,收藏项目由中国古代至近现代书画,毕生孜矻研究,涉猎广泛,以钻研书法字帖尤为特出。重要收藏藏品曾出借台湾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以及国立台湾美术馆。叶先生为享誉海内外最大的华人收藏团体「清翫雅集」创始会员其中一员,在同道知己间享有盛誉。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明 沈周 《四时花卉》 水墨纸本 手卷

画:28.6 x 263 cm.

字:28.6 x 457 cm.

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沈周写的花果,画风源自南宋僧法常(牧溪),深受其影响。牧溪的绘画风格简逸豪放,自然清净,空灵淡泊,以率真的笔意,单纯的墨色,追求形象之外的意境创作,表现了简洁凝鍊的风格。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传)法常《写生卷》,卷内有两只石榴连枝,估计沈周根据他鉴赏过的同类构图,写下此幅《石榴》图。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明 沈周 《榴开多子》 水墨纸本 立轴

64.2 x 27.5 cm.

1471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 - 1,500,000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清 弘仁 《南华高致图》 水墨纸本 立轴

吴湖帆(1894-1968) 题签条

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弘仁(1610-1664),清画家,明亡后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清初四僧之一,擅画山水,初学宋人。画中表达出的“萧疏”感形成其独特气质,评论家和弘仁自己在题跋中都明确提到了倪瓒对他的影响,而因其风体变形,最终只留下了趣味上的相似,而在其简疏气质方面体现得极为明显。他描绘危峰峻嶂时,使用了拖曳的长线条,再以淡墨渲染,极简的颜色使远方的山具有了透明感,从而画面透逸出静谧氛围,像是从稀薄明亮的空气中看出去,一座敏感而抽象的寂静山景。通过这般创作手法,弘仁在心境上回归自然。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张大千 《泼彩荷花》 纸本设色 镜框

134.5 x 68.5 cm.

1981年作

估价:港元 25,000,000 - 30,000,000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张大千《扑蝶图》 设色纸本 镜框

156.6 x 66 cm.

1935年作

估价:港元 35,000,000 - 40,000,000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吴冠中 《登峰造极》 设色纸本 镜框

130.8 x 66.5 cm.

1988年作

估价:港元 5,500,000 - 7,000,000

当代艺术中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艺术家,须得有赵无极先生之名。他是世界范围极有影响的抽象绘画大师,师从林风眠,1948年赴法国留学,并定居法国。在绘画创作上,他以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蕴,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1951年,赵无极在日内瓦第一次看到了保罗克利的画作,他花了好几个小时细看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符号世界。他惊叹克利如何能够以对色彩和空间的精妙运用使得节奏流淌如音乐。至此,赵无极的画风真正开始走向抽象阶段。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赵无极 《29.09.64》

1964年作

尺寸:230 x 345 cm. (90½ x 135⅞ 吋)

此作品于2017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春季拍卖以152,860,000港元成交

在塞尚的创作启发之中,赵无极开始回望反思中国艺术精神。精于书法的赵无极开始探索中国的符号,属于他的符号:书写过程及其动作挥舞出广阔空间和独特气韵。

赵无极的作品笔触激烈,充满力量,富有动感,强调光线,蕴含自然之精神,老庄道家思想可以说是他的艺术精神内核,“实”与“虚”相互依存,有生于无,虚胜于实。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赵无极 《24.12 . 2002 – 双联作》

2002年作

尺寸:194 x 260 cm. (76⅜ x 102⅜ 吋)

此作品于2017年9月24日佳士得上海秋拍中以33,600,000人民币成交

“我觉得虚实的概念最为重要,它使我苦苦探求,‘虚’是最难创造的。当你用笔接触中国宣纸的时候,空间就已被造就了,这与油画不同。我一向推崇诗词和绘画中的虚静,中国传统诗词就注重静默。如果尊重绘画和诗歌中的虚静,他们会更加生动。我觉得通常虚静和空间是等值的。在绘画中,空间和光线永远是追求的所在,但人们永远不能确信找到它们,我想诗词里的静默亦然。”

—— 赵无极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赵无极 (法国/中国,1920-2013)《29.01.64》油彩 画布

260 x 200 cm.

1964年作

估价:港元 85,000,000 - 125,000,000

1960年代是赵无极艺术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才此期间,他开始全心沉浸于抽象艺术,渐渐褪去了他之前所偏好之细致、深受甲骨文所启发的风格,开始致力于一种更为奔放的书写作画方式。这幅于1964年1月29日完成的作品可以被视为艺术家创作激情澎湃时期狂草系列的开端,并由此见证其逐步走向创作生涯的巅峰。

赵无极此前在纽约与多位美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相遇经历,为他建立起足够的信心去探索并挑战尺幅更大的作品,从而将他的创作生涯引向一个崭新而壮阔的阶段。此作意义深远的垂直构图强调了画作所散发出的磅礴情感,进一步反映出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汹涌心绪。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Jean Leymarie曾表示,从《29.01.64》里他仿佛看到了「巨大的树木从风暴中拔地而起」,抑或是一道横向撕裂的混沌宇宙,这也是赵无极1960年代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赵无极 《8.11.79》 油彩 画布

88.8 x 115.5 cm.

1979 年作

估价:港元 12,000,000 - 18,000,000

赵无极 《无题 (茶壶、花瓶与花枝)》 油彩 画布

54.3 x 64.8 cm.

1951年作

估价:港元 10,000,000 - 15,000,000

在亚洲先锋艺术的舞台上,赵无极并不孤独一人,各位前卫艺术家们不但在当代文化中掀起浪潮,更书写出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常玉是中国早期旅法画家,一个为自己艺术信仰而自由创作的绘画大家,一颗不可湮没的东方明珠。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常玉 《粉瓶小野菊》 油彩 画布

81.2 x 45 cm.

1931年作

佳士得将于香港隆重呈现一系列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 - 1926年)的作品及其私人珍藏的物品。莫奈先生深受亚洲文化影响,从其画面之中不难觉出东方文人的宁静悠远气息。

这批此前从未公开露面的珍藏名为「亲爱的莫奈先生」,一直由艺术家后人罗德朗・韦尔内热(Rolande Verneiges)收藏。通过这些被重新发现的精彩作品——包括珍贵画作、纸上作品、日本版画和私人物品等,展现莫奈作为艺术家与收藏家的双重身份;与此同时,也让人们得以透过亲人的视角,深入了解这位艺术巨匠伟大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平、创作、友情和家庭。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Sacha Guitry 摄《克劳德・莫奈,吉维尼》,1915年,银盐相纸

拍品不仅包括一系列莫奈的早期作品,如素描及粉彩画,以及艺术家开始创作系列作品的初期例证,亦有不少他私人珍藏的名家作品,包括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欧仁・布丹(Eugène Boudin)、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和保罗・希涅克(Paul Signac)等艺术大师和好友的力作。我们更可透过一系列莫奈收藏的日本版画、私人物品和照片等,走进他的世界,一窥这位著名画家鲜为人知的私密生活。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克劳德・莫奈 《小孩习作》

1857年作

估价:美元 20,000 - 30,000

1850年代后期,莫奈与当时粉彩画最重要大师之一欧仁・布丹成为好友。与莫奈一样,布丹也是自学成才,擅长运用各种绘画材质,经常于素描簿和画纸上创作大量即兴习作,另外也有构图精致考究的作品。布丹热衷于描绘沙滩、海港及码头,莫奈收藏的布丹水彩作品,正是布丹这一独特品味与风格的典型例证。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克劳德・莫奈 《伊波尔的夜晚》

约1860年作

估价:美元 150,000 - 250,000

此珍藏中的几幅莫奈的粉彩画也包括莫奈已知创作主题外的一些全新主题,其中包括描绘伊波尔风景的《伊波尔的夜晚》,这幅作品是其唯一一幅有记录的夜景画,描绘一片荒原上的光线与天气变化。另一幅杰作《小达勒的悬崖》(1884年作,估价:1,500,000 - 2,500,000 美元),正是艺术家孤独面对变幻莫测、风雨飘摇的天气,仍坚持追逐光影而完成的作品。这些海岸探索之旅成为莫奈艺术生涯的里程碑,更改变了其艺术方向。由于莫奈以不同的角度及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绘画这些悬崖峭壁,《小达勒的悬崖》可谓代表其创作系列画作的第一步。

玺鉴带你看预展|终日看山不厌山·之一

克劳德・莫奈 《吉维尼三棵树(白杨树)》

1887年作

估价:美元 2,000,000 - 3,000,000

《吉维尼三棵树(白杨树)》的三个版本现藏于巴黎玛摩丹・莫奈美术馆。笔直的白杨树和广阔的草地形成对比,突显树木的雄伟之势。莫奈也以现代手法探索象征意义,以三棵白杨树代表人生的三个阶段。

预展时间:

北京 11.03 - 04

新加坡 11.04 - 05

上海 11.07 - 09

台北 11.11 - 12

曼谷 11.17 - 18

拍卖时间:11月25至29日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文人之风绵延至今,滋养着当下的世界,“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很高兴我们遇见朗月、闻见清风、读到佳句还是会感动。喝杯茶休息一下,有关内地秋拍盛况预览,且听下回分解。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