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儿郎当”的梁天

《顽主》捧红的丑角,不只葛优,还有梁天。其实梁天和葛优有很多相像之处。他们都出生在文艺世家,从小没受过什么苦。梁天爸爸范荣康是《人民日报》副主编;母亲谌容是著名女作家。梁家三个孩子梁左、梁天、梁欢,都有名气。

在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基本没有想出人头地的巨大欲望,有点散漫,有点调皮,看起来胸无大志。梁天就是典型,他22岁参军,干过炊事班、宣传队,哪个都待不长。不过在宣传队的时候,他和冯小刚成了战友。复员后,妈妈看他没有工作,也考不上大学,就把他介绍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工作,但梁天不满足于收发报纸、打扫卫生、端茶倒水这样的杂役,也很快不干了。

尽管眼高手低,但梁天心里还是有很多想法的。“我想写小说,当时有一位著名作家叫蒋子龙,就是在工厂工作,写了很多工业题材。我想我非得去工厂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小说来。”因此他自己求职,到了北京市服装八厂当仓库管理员。小说没写出来,情书倒写了一大堆。据谢园回忆,梁天经常给中国最红的女明星比如刘晓庆写情书,竟然还有蔡明。浑浑噩噩中,梁天有一搭没一搭地演着戏,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就这样过了五六年,梁天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机遇,那就是王秉林导演的《二子开店》。梁天饰演“麻杆”一角,这是梁天第一次饰演流里流气的城市无业青年形象,没想到特别契合。后来梁天的戏路就一直局限在此了。《二子开店》没多久,梁天就拍了《顽主》。他还是延续吊儿郎当的“城市后进青年”形象。《二子开店》和《顽主》两部影片让梁天大火了一把,那几年他每年的片约都有五六部。在《本命年》里演一个不务正业的二流子,还得了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

梁天这种流里流气胡同串子形象集大成者,还要算《我爱我家》中的贾志新。《我爱我家》里,角色个个都讨喜,惟独贾志新有点儿烦人,但梁天拿捏得非常好,他演的贾志新非但不让人讨厌,还蛮可爱的。但演完《我爱我家》之后,梁天就不太接戏了,用他的话说感觉自己不能突破了。他和好朋友葛优、谢园开起了公司——“好来西影视策划公司”,准备下海做生意。三人开始频繁走穴演出,挣快钱。当年他们三人合作的相声《老师和学生》还蛮搞笑的。后来梁天因为哥哥梁左突然辞世,情绪大受影响,很少接戏,也就慢慢淡出了公众视线。但由于他天生热心肠,爱交朋友,在圈内人缘还是蛮广阔的,总爱张罗事。

三十多年走过来,虽然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乐天知足,有酒有肉有朋友,过着舒适悠闲的生活,婚姻美满,还有一个学霸儿子,绝对算得上求仁得仁,修成正果了。

“慢热”的张国立

《顽主》三主角,葛优最火、梁天也走出了一片天,惟独张国立没红。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当时张国立在四川已经是很有名的话剧演员,在三人中间,张国立是最专业、最资深的。张国立的出身不如葛优、梁天好,幼年动荡,因为父亲的身份问题受了很多苦,辗转过很多城市。初中没毕业他就当了铁路工人,主要工作是扛着水泥沙石给搅拌机里倒料。苦孩子出身一般都志向远大,憋着劲儿不服输,张国立尤其如此。他考上了铁路文工团,担任报幕员,开始接触演艺事业。1983年,张国立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贵人,米家山。

一次偶然机会,米家山注意到张国立,后者因此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第一次就当男主角,那部电影名叫《弯弯的石径》,女主角是《西游记》“女儿国国王”朱琳。因为米家山的提携和帮助,张国立第二年就调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任话剧演员。他足够勤奋,足够有天资,三年后即凭借话剧《朱丽小姐》荣获业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话剧表演奖。同年,张国立和邓婕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死水微澜》,也让他拿到了中国首届电视艺术片最佳男演员奖。

带着光鲜的履历来到《顽主》剧组,张国立是电影中最厉害的演员,也饰演了第一男主角,最重头的角色。然而结果令他失望,他是三个男主角中最不红的那个人。很多人觉得张国立太“正统”,气质完全不符合《顽主》的风格。张国立对此也很郁闷,明明很努力也找到了喜剧幽默的感觉,人们却永远都觉得葛优和梁天如鱼得水,自己相形见绌。更要命的是,《顽主》之后,他竟然无戏可拍了。本来为了爱情,追随邓婕漂到北京,结果事业上两手空空,那是张国立很落魄的一段时间。

拍《弯弯的石径》时张国立已经有了第一段婚姻,儿子张默刚刚一岁。他和邓婕是在1984年拍《密码没有泄露》时认识的,1987年《死水微澜》二度合作,两人那时已经恋爱了。为了挣钱给前妻,张国立还去过南极。“我就想,干什么都行啊,有一口叼一口吧。”无戏可拍的日子,张国立给很多歌手拍过MTV,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那英的《雾里看花》,董文华《春天的故事》《长城长》等等……还拿了大奖,是内地第一代MTV金牌制作人。

有人成功靠机遇,有人成功靠勤奋,张国立用的则是最笨的方法,那就是一直都在努力地“熬”。终于在1996年“熬”来了事业的第二春——《宰相刘罗锅》,随后就是大火特火的“康熙”和“纪晓岚”。再之后,开公司、演电影、演电视剧、签华谊、成股东……事业顺风顺水、蒸蒸日上,偏偏摊上儿子张默不争气,打架、吸毒,让他永远“如鲠在喉”。张国立还与华谊签了数十年的对赌协议,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不得不走穴挣快钱,成了各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如今的张国立,年过六旬依然勤勉,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也许这就是他的命。

“痴恋成魔”的马晓晴

上海籍演员马晓晴是导演米家山最早“钦定”下来的角色。米家山曾说:“最开始看过马晓晴演的《让世界充满爱》,那种傻傻憨憨的劲儿,一看就是手绢组长刘美萍。”当时20岁的马晓晴急于甩掉“童星”标签(1979年11岁的马晓晴曾出演谢晋导演的《啊!摇篮》),对她来讲这是个绝佳的机会。马晓晴立即就给剧组回信,并表下了决心:“刘美萍必须我来演,不然就带着刀上峨眉山杀你们。”信末还画了把刀,跟现在的QQ表情似的。当时整个摄制组的人看完都笑了,她以为峨影厂在峨眉山上呢。开拍前,马晓晴说:“我将还你们一个空前绝后的刘美萍”。影片拍完后,导演对马晓晴说:“是不是绝后不知道,但你的这个刘美萍绝对是空前的。”

管理严格的上戏不允许大一学生拍戏,马晓晴为了拍《顽主》竟毅然决然地退了学。被气坏的老师拍着桌子大骂“马晓晴,你这是在自掘坟墓!”然而,这把她真的赌赢了,凭借此片被提名了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并且是惟一入围者,但当年这个奖项却空缺了,谢晋导演提出不能给她这个奖,因为“年轻女演员拿了奖就往国外跑。”

但马晓晴仍然感激并绝不后悔当年所做的一切,因为《顽主》提名,她才有机会被两位大导演评委认识,出演了演艺生涯另外两部重要作品,张暖忻的《北京,你早》和黄蜀芹的《我也有爸爸》。1991年,《北京人在纽约》开拍,这部剧红了整个90年代的经典剧集,上海女孩马晓晴成了北京大妞的代表。本以为马晓晴就此顺风顺水,前途不可限量,但事情总不遂人愿,因为在这部剧里,马晓晴遇到了姜文。

这段感情据说是导演郑晓龙曝出来的,姜文和马晓晴也就在纽约好了一阵儿,回国后就分了。在姜文眼里,也就是“剧组姻缘”而已,但那段时间,马晓晴简直化身“马爱玲”,爱得卑微,低到尘埃,据说她为姜文做了女人能做的所有事情。回国后,姜文时过境迁,马晓晴却念念不忘,甚至成疯成魔,不仅和当时的男友路学长彻底拗断关系,还天天借酒消愁,一喝酒就乱打电话,喝醉时更是把剧组认识的人电话都打一遍,所有人对此都又心疼又气恼。

该剧另一位导演冯小刚讲的故事显然更有趣:姜文和马晓晴极不对盘,曾因《桂河大桥》导演是不是大卫·尼文发生争吵。马晓晴说是,姜文说不是,两人就此事吵得天翻地覆,整个剧组都被惊动了。两人于是在全剧组人员见证下打了一个赌:谁赢了,就可以对输家做任何事儿。以郑晓龙带头的大部分人都站在姜文这边儿,马晓晴那边只有冯小刚和艾青儿子支持。冯小刚说,当时他只是单纯希望看到姜文输一次。于是,冯小刚、艾青儿子和马晓晴离开长岛驻地,开车奔向曼哈顿的一家影碟店。当三人看到影碟封面时,想死的心都有了——那上面只有大卫·里恩的名字,哪儿有大卫·尼文的影子!他们在曼哈顿一家摇滚酒吧醉生梦死到午夜,灰溜溜臊眉搭眼地返回长岛,指望剧组人都睡了,谁知所有人在姜文带领下,顶着黑眼圈倍儿精神地都在等着……最后,马晓晴走到姜文面前说了仨字儿:“你赢了!”

瞬间,整个剧组沸腾了,所有人都想看霸气的马晓晴如何被更霸气的姜文修理。没想到,姜文只让马晓晴坐到一张椅子上,盯着她眼睛说了一句话:“我就是想告诉你,心里没数的事,别跟人打赌。尤其是别跟我在电影上抬扛。”马晓晴后来曾回忆:“这件事对我的打击特别大。”当然,这件事也让姜文对马晓晴另眼相看:“只有一个女演员能演我女儿王宁宁,就是马晓晴!”

《北京人在纽约》有一个经典桥段:王起明得知女儿王宁宁要嫁给高中男票他爹,瞬间凌乱:“你怎么回事儿?你跟他儿子好现在又要嫁他爸爸!这是……你这叫乱伦了都要!”宁宁既烦躁又鄙视地回答:“你这也太没文化了!我跟你上床,那才叫乱伦!”

1999年,马晓晴在北京参演台湾导演赖声川的话剧《他和他的两个老婆》,穿着三点式上台,又轰动一时。2000年后,她从北京回到了上海,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逐渐淡出观众视线。

冯小刚“巧借东风”

《顽主》的横空出世开创了中国电影类型喜剧的先河,当时在业界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影响。米家山曾说:“当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没有顺着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实际上当时心气儿还是挺高的,不愿意在一个类型上重复自己,觉得导演就应该尝试各种风格。”影迷们多年没有盼到续集,却等来了冯氏系列喜剧。不同于米家山多领域决心尝试的勇敢和洒脱,冯小刚揪住《顽主》的尾巴一拍就是20年,从《甲方乙方》到《私人订制》,换皮不换瓤,换汤不换药,将《顽主》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化为源源不断白花花的银子。

《顽主》中给3T公司念判罚条款的街道主任,摇身一变成了《甲方乙方》的居委会大妈。不过,《甲方乙方》还是为“顽主们”保留了纯真与善良,片尾杨立新那段是全片的精华所在。到了《私人订制》,这个梦想公司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再重要,赚钱成了硬道理,“成全别人、恶心自己”的口号,与影片中到处可见的植入广告形成鲜明讽刺,也宣告了“顽主”模式的彻底堕落。

知名影评人史航曾对“顽主们”30年来的演变比喻道:“《顽主》可以说是一片海,有它自己的潮汐,海里面有无数的生命,它本身也是景观;到《甲方乙方》则成了一幅油画,有所提炼,也更容易传播。人不能买下大海,但可以买下一幅关于大海的油画;到《私人订制》就变成海景房的一个广告片子。所以,对《顽主》我热爱,对《甲方乙方》我有回味,对《私人订制》,我都不想再回忆。”

时隔30年,《顽主》要出续集

上周,知名电影网站时光网的编辑向本报记者透露:《顽主》要制作续集了,原班人马也将集体回归。“我们已经问过导演米家山,也得到了证实。米家山对自己的剧本要求很严格,已经磨了6稿,仍然不满意。《顽主2》不敢说能超越《顽主》,但做就要做30年后还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30年过去了,《顽主》中一段经典台词或许能代表老顽主们的内心独白——“人生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在这儿跑来跑去,也许你整场都踢不进一个球,但是你还得玩命儿踢,因为观众在玩命儿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本报记者 李子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