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死亡之海”中找到致富路,鄂尔多斯人好牛!

“记得我刚来报到时,就听董事长张双旺说计划用十个亿资金绿化过百万亩沙漠,真没想到一个企业有这么大的魄力,因为我学的就是这个专业,这一点吸引了我。”于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生态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李军鹏留下来了,留在了伊泰北牧田园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牧田园公司),从事生态修复和沙漠治理。

李军鹏不走了,老员工在这里坚守了20年也没走,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心血汗水全部融入了这茫茫大漠,守望着责任,守望着家园。从1998年伊泰集团开始进行生态建设和荒漠化治理至今,累计投资3.7亿元,在库布其沙漠营造了35万亩的防风固沙林,沙漠化防治控制面积达86万亩,在鄂尔多斯西部搭建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许多弃家外出打工的牧民也重新回到了草木丰茂的家园……

/////

北牧田园公司碳汇林位于杭锦旗境内独贵塔拉镇库布其沙漠腹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风沙肆虐,草原沦为“死亡之海”。许多散居在沙窝窝里的牧民,面对草场沙化,无处可牧的窘境,被迫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生活方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我从小生长在这里,每到春天这里三、五天就会刮一次沙尘暴,交通也不方便,骑摩托车走好几个小时才到巴音乌素苏木,买上东西再往回走还得几个小时。放牧也很难,早上出去晚上才能回来,都是在风沙中放羊。牧民们自家的草场基本都包租出去,然后各自出去打工做买卖。”今年39岁的苏雅拉图是独贵塔拉镇赛乌素苏木二大队的牧民,说起曾经的环境带来的不便,他记忆犹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伊泰集团从1998年开始加入到了荒漠化治理的行列,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了企业重点发展战略。2010年,为响应鄂尔多斯市政府关于煤炭企业每生产10吨煤,就捐植一棵节能减碳树,营造10万亩碳汇林的号召,伊泰集团出资3300多万元建设碳汇林,并在杭锦旗境内利用企业原有的甘草基地打造了赛音台、西北沟、桃日木3个碳汇林基地。2011年,为改变杭锦旗牧区沙化严重的状况,伊泰集团又在库布其沙漠边缘征用了50万亩沙地用于碳汇林建设,使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不足1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生态修复、荒漠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变环境,让更多的农牧民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过上富足的生活。伊泰集团不仅绿化了荒漠,还把林权送给了当地的牧民。重新回到家乡的牧民靠放牧和每年拿到的林权补贴,就使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伊泰北牧田园公司副总经理袁文光介绍说:“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坚持了20年,记得我刚来时的施工是34个标段,最大的标段一万多亩,当年的绿化面积在13万亩左右,绿化量非常大,那时一个施工队有六七十号人,每天早晨带着干馍馍和一瓶水就出发了,一干就是一天。因为风沙大,大家都带着防风镜,沙粒打在脸上生疼,你想看看工人是咋干活的都看不清,只有走近了才能看清楚。一天下来,眼睛、耳朵、鞋里面全是沙子。”

苏雅拉图和其他牧民一样,外出打工多年。五年前,看着家乡的生态环境在伊泰集团的精心建设下逐步改善,他下定决心回家乡发展。2014年,他来到伊泰打工,在碳汇林做了一名护林员。“在外主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固定。来到这儿以后,每月有3000元劳务收入,加上伊泰荒漠化治理后,草牧场有很大改善,可以放牧,现在我有五六十头牛,每年收入10万元左右,草场林权补贴每年10万元左右,现在每年收入20万元左右,与原来相比,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雅拉图说。如今,和苏雅拉图一样外出打工的牧民们也都陆续返回家乡发展。

眼下,在五十万亩碳汇林里,就有近万头牧民散放的牛,因为不用喂养,被牧民们称作“野牛”。“生态修复、荒漠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变环境,让更多的农牧民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过上富足的生活。我们集团不仅绿化了荒漠,还把林权送给了当地的牧民。重新回到家乡的牧民靠放牛和每年拿到的林权补贴,就使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当看到流动沙丘固定下来,绿色沙柳慢慢长了起来,打工的农牧民也回乡发展,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化为欣慰。”袁文光说。

鄂尔多斯晚报记者 曹谊

大家都在看

今天,央媒集体“轰炸”内蒙古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

重要!又一国际性盛会即将在鄂尔多斯召开!这里有你想知道的

中午也可以看喷泉了!康巴什乌兰木伦湖音乐喷泉开放时间有调整!

本期编辑: 包裕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