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方向旨在结合设计、人文与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复杂需求和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与洞察,结合跨领域创新方法与理念,培养具有国际前瞻视野、跨领域设计能力、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会洞察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设计方向近期课题「冲突计划|社会动力学的未来」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联合开展,在为期4天的工作坊中引导学生们思考与探索人类未来的互动演变发展。与此同时,邀请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专业执行系主任 Savina Torrisi 女士举办了一场讲座,通过跨领域创新方法论、混合创新教育实践及巨大挑战三个部分进行分享与学生们共同参与了相关话题的讨论。

那么作为新兴专业的“CAFA创新设计”,究竟是如何阐述“跨领域、混合与创新”等一系列关键词的呢?

( 一 )

「冲突计划|社会动力学的未来」

课题成果展示

(图文资料均由CAFA创新设计提供)

【课程开展】

【作品展示】

项目名称:VR HOME

项目介绍:以TWO LOVERS 为主题,时间设定在五年后。一对长时间身处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情侣,如何进行相互沟通与陪伴。异地恋的情侣更多的是需要具有真实感的,在真实的环境下互动,而不是存在对方的视频通话里。我们选用MR与VR技术相结合,利用实时空间以及动作捕捉技术,用VR视频的方式呈现。情侣身穿有触觉模拟技术的衣服,带着VR眼镜,就像视频聊天一样简单,你的伴侣的实时形象就出现在眼前,基于5g网络可以进行实时互动。

小组成员:

林梓瑶 本科一年级

王东翰 本科二年级 数码媒体

陈一玮 研究生一年级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项目名称:审讯间

项目介绍:这是一个可以根据不同程度的嫌疑犯调节审讯环境的系统。

VR技术的加入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审讯方法。使得审讯人和受审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加紧密,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该项目模拟了一个患有人格分裂症的嫌疑犯与审讯员之间的对话过程,改变传统审讯间面对面的对话模式,审讯员在任意空间可以与受审人之间建立联系。审讯环境可以根据受审人的犯罪程度来进行变化,更好的达到审讯效果。

小组成员:

李可昕 本科三年级 social design设计方向

詹乔雅 本科二年级 视觉传达设计

张利百加 进修生 产品设计

邢紫瑞 研究生一年级 未来生活方式研究

项目名称:VR梦境睡袋

项目介绍:我们选择了The two lovers作为我们的主题,围绕着情侣进行叙事。这对情侣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坎坷,对他们产生负面心理影响。但更多的问题,是他们俩人要共同面对的,于是我们试图为他们做一些心理建设。

我们所呈现的是VR梦境睡袋。通过VR梦境睡袋可以引导梦境,改变外部环境进而干涉睡眠以及梦境,削弱残疾情侣对自身或者对方的过分关注,增强两人各自对梦境的感受力,给予双方对虚幻梦境的好奇与期待,提供自我梦境感受,相互梦境感受的机会,增强双方的情感。

同时,这套设备也适用个体,普通情侣,甚至是家庭。提供一个在未来除了手机之余能够提供更多情感互动的方式。

小组成员:

魏子雄 本科二年级 创新设计方向

简白 本科三年级 social design设计方向

杨柳青 研究生二年级 中国传统文字设计文化研究

项目名称:海底BB面罩

项目介绍:故事背景在2035年,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地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海平面上升,未来可能很有更多的城市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马尔代夫10年内就会不复存在,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到海底去探索这些城市,所以我们设想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想去探险海底遗迹或者类似海底博物馆之类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冲突人群选择是水下城市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参观者,他们需要用水肺呼吸,所以两个人会处在非语言的环境里。

我们的项目是想用VR和AR技术来增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人在水下是需要带着面罩和眼镜的,我们从这个点出发,制作了一个未来水下城市面罩,面罩连接人体的感受器会接收使用者的脑波信号,并用相对简单的颜色信息通过面罩传递出来,另一个人可以在远距离接收到颜色信息转译成更复杂的文字信息并利用增强现实显示在使用者的面罩上。

小组成员:

于子涵 本科二年级

彭怡然 研究生一年级 智慧城市

「冲突计划-社会动力学的未来」工作坊

The Encounter project - the future of social dynamics

【学术主持】

宋协伟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

【授课教师】

Savina Torrisi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专业执行系主任

程书馨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教研室主任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创新设计系列工作坊

冲突计划-社会动力学的未来

「冲突计划|社会动力学的未来」旨在通过未来城市环境中融合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而形成的一个特定遭遇,来探索人类互动的演变发展。设计的遭遇和所涉及的两个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将被解释并转化为物理的或者数字的,该项目跨越不同的尺度(从物品之间、物品与人、人与空间等尺度),实现新的人类交互方式等。工作坊旨在激发小组成员之间的创造性协作,将创造力、混合创新方法与新兴技术相结合,并侧重于跨学科的语言、解释、想法生成、建模和概念情境化。

语境

该计划是探索三组冲突关系的未来设计:商人与消费者,一对恋人,采访者与被采访者,这三组冲突关系被分配到每个小组,在未来的语境中进行探索,包括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方式,通过草图、物理模型、数字模型以及不同规模的表现,例如从宏观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模。

【特邀主讲人】

Savina Torrisi

Savina Torrisi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IDE)专业的执行主任、资深导师和建筑师。Savina旨在研究探讨跨学科、混合实践和行为学与有效创新创造之间的强烈相关性。她研发开创的混合创新方法论和工具旨在通过触发特定的行为模式来协调跨学科的群体动态。自2011年以来,她也兼任马德里IE大学建筑管理与设计硕士项目的副教授。她曾经在多家建筑和跨学科公司担任项目建筑师,包括 Foster + Partners,并与Richard Rogers & Partners和Zaha Hadid Architects合作担任设计和创新顾问。

( 二 )

「创新设计 | 设计28天」系列之

「跨领域·混合·创新设计」讲座

2019年4月10日晚18:30,「创新设计 | 设计28天」系列讲座之「跨领域·混合·创新设计」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开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专业执行主任Savina Torrisi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创新设计方向负责人程书馨老师联合开展了主题为「跨领域·混合·创新设计」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学生会「设计28天」承办。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宋协伟院长介绍主讲人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宋协伟院长首先介绍了特邀主讲人Savina Torrisi,Savina是QS艺术与设计院校排名第一的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工程专业(MA/MSc Innovation Design Engineering)执行主任,也曾经是在福斯特等著名建筑事务所工作的建筑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自去年与中央美术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积极开展教学合作与实践。Savina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探索的是跨学科、混合实践和行为学研究,以及有效创新与创造之间的关系。她研发开创的混合创新的方法论和工具,旨在协调跨学科群体。这一系列课程与讲座也体现了设计学院在不断探索设计前沿领域。

随后程书馨老师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新开设的「创新设计」方向。该方向旨在结合设计、人文与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未来的复杂需求和可持续的创新解决方案。基于对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与技术等方面的分析与洞察,形成的跨领域创新方法论探索1-3年的渐进式创新设计、3-5年的革命性实验创新与5年后的战略趋势设计。同学们得到的成果可能是物理形态的产品、虚拟形态的服务、可能输出为商业的战略、或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设计与思考。

今天请到特邀主讲人Savina老师所讲到的“混合创新”方法论是基于3-5年革命性实验创新这部分的方法论,当大家思考方法论如何与社会或自己想做的事情结合时,她的方法形成的成果可能是未来3-5年阶段进行兑现和应用。

特邀主讲人Savina首先介绍了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背景,自从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站在对未来思考中,形成了新的研究中心,从机器人-自动化无人驾驶汽车-纳米技术-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物联网-3D打印-大型定制化服务-材料科学等角度思考设计与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一直在探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大的议题,这些对于人类的发展,从材料到电子技术都会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和全球的经济体中形成影响和挑战,这些会成为皇艺科研和教学的基石。

随即通过Generation RCA短片介绍了皇艺到目前的一些发展,影片由《银翼杀手》导演、皇艺毕业生雷德利·斯科特进行拍摄。刚才的影片把过去一百八十多年中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如大卫·霍克尼、詹姆斯·戴森、《艾米》导演阿斯弗·卡帕迪尔等,他们和目前在读的皇艺的学生一起来探索自身的身份。当我们看到现在的变化,如何形成创新。分享如何从跨领域的方面进行创新。面对现在形成的条件和问题怎么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探索,创新形成人与人的交互方式,系统性的动态环境,改变行为的培养,同时形成一种文化并产生经济及社会的价值。

大卫·霍克尼在《Generation RCA》影片中的截图

图片来自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当思考这个复杂性问题的时候,具备对于跨领域研究的能力就成为我们形成创新的必要条件。研究的是人们的行为如何在复杂的条件下产生的变化。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可以通过术语的转换来理解不同领域交界,并且强调这两个领域之间的部分,比如:人和人行为的方式,性格与文化等等的内容。所以混合的方法是一种我们新型进行思考和方法论的方式,是对于思维过程和行为习惯的混合,通过这样的混合方式,可以看到他的反馈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PART 1 跨领域创新方法论

截图自Savina老师的演讲ppt

图表可以看出不同领域的颜色,设计作为其中的桥梁,从复杂的情况中抽离-联合创作-混合创新。比如机器人研究中心案例模仿章鱼的吸盘,来制作机器人的拿起放下的动作,感觉捕捉机器人手臂,模拟放生的动作,比如水下和空中的无人机快递。

截图自Savina老师的演讲ppt

Savina教学的创新设计工程专业为学生打造跨界的创新学习环境,也要求学生的创新成果必须可以实现,所有的作品都需要有完整的工作模型与视觉模型,并且具备颠覆性创新的潜力,如下几个优秀毕业生作品:

《Ohoo》已经从作品成长为一家成功的初创公司,其初衷是为了替换掉造成大量白色污染的塑料水瓶,该“可吃的水”产品作为可持续发展创新的案例,技术专利的薄膜在人们喝水的时候可以直接吞咽。

《Litho》项目探索增强现实的应用,通过视觉化时间与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追踪一天的各种状态,并带来更准确的增强现实控制和更多元的体验,使得时间不再只是数字而是对于用户形成真实影响,该项目已经在kickstarter上发布。

《Amphibio》探索的是未来海平面上升而形成的环境与生存问题,该项目使得人们可以在水下生活,通过生物学、仿生学和机械工程,其技术模拟鱼鳃在面部释放大量氧气,其技术专利可以使得人们在水下进行20分钟的呼吸。

PART 2 混合创新教育实践

截图自Savina老师的演讲ppt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混合创新在英国和日本两国的教育实践。当我们生活在不同领域的交界,有更高的危险性也更容易形成创新的更好的想法,形成突破性的价值创新。

这次在和九州大学的合作过程中,日方更强调协同设计、社群参与和紧密合作,英国皇艺这边则更为激进和更高风险的策略,在不同国家文化间形成的合作。再混合已经超越了原本的方法,而是两个国家体制形成的创新方法形成的创新成果,英国的目前所面对的挑战是将技术、科学研究转换成经济的优势,而日本则是通过经济的复苏来进行战略制定。方法论在两个创新主体间不断反馈、观察、将几次交叉的过程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混合体。

PART 3 巨大挑战

The Grand Challenge 项目是在Savina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的横跨皇家艺术学院全校与欧洲核子能研究中心(CERN)的教育与科研合作实践。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联合探索科学、技术和设计如何为国际可持续性挑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万维网的发源地。

Knowtrition, Anya Muangkote, Yi-Fan Hsieh, Agata Juszkiewicz and Zhiyi Zhang

CureScan, Yaqiu Cheng, Pinja Piipponen, Frederick Phua and Cristiane Chaves

该项目由16名来自欧洲核子能研究中心的导师和16名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教师所组成,设计学院374名学生分为74个跨学科团队。研究主题为:健康、能源、基础设施与环境、社会与经济不平等、数字破坏等,在四周的时间内同学们就上述研究主题完成了解决方案的设计,获胜团队的作品在欧洲核子能研究中心进行了展示

讲座的最后,在场的观众与同学们提出了诸多关于创新、设计与教育等问题,与两位主讲人积极地进行互动。

摄影/ 王东翰 于子涵 视觉/ 魏子雄

海报/ 邢紫瑞 部分文字/ 设计学院学生会

统筹编辑/艺讯网

——TRAVEL WITH ART——

CAFA ART INFO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CAFAartinfo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