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者的生存更需要智慧。

人们在利益争夺中向来习惯于奋勇争先,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红尘俗世,万头攒动,追名逐利,争先恐后,皆不退让。

而事实上,有时“退一步,便海阔天空”。刘伯温因为退一步,辞官归田,终免遭杀身之祸,就是例子。金庸小说中的珍珑棋局,多少高手未曾解破,棋艺浅陋的虚竹“退一步”,闭了眼睛乱下一子,杀死自己白棋一片,反而天地一宽,破解迷局。

比如总统竞选,实力最弱的竞选者总是在开始时表现得很低调,而实力强劲的竞选者和实力中等者之间反而互相攻击,搞得狼狈不堪,这个时候最弱的竞选者才粉墨登场获得一个有利的形势。这就是博弈的智慧,以下,Enjoy:

身边君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01  张三和李四

如果你与对手的行为相互影响,那么你们之间就构成一个博弈局势。身处博弈之中,你需要换位思考运用策略思维来选择行动。若无策略思维,结果几乎等于失败。且看下面一个例子。

话说一地主家有两个长工——张三和李四。转眼到了年关,地主给了张三、李四每人一个红包。两个人都看到自己红包里装的是1000元钱,但不知道对方红包里装的是多少。

这时地主发话了,“你们拿的红包里,每个红包里的钱可能是以下两个数字之一:1000元和3000元。现在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换红包的话,可以由我来公证,但你们每人要支付100元公证费给我”。

张三心想:假定我跟李四交换红包,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当于亏损100元公证费,这种可能性是50%;若他是3000元,则扣除公证费100元,我还净赚3000-1000-100 = 1900(元),这种可能性也是50%,所以,我的预期净赚价值是50%×(-100) + 50%×1900 = 900(元)。这样看来,我跟李四交换是很划算的。

李四心里的想法跟张三一样。他也觉得跟张三换红包是很划算的。

于是张三、李四异口同声地对财主说:“我们愿意换。”

地主露出了一丝狡诈的微笑:“真愿意换?”

“愿意!”张三、李四毫不犹豫。

结果,正如读者诸君所料,张三、李四各自亏损了100元收入,未得到任何好处。而地主用他小小的伎俩骗到了200元钱。

有的读者会问:张三和李四的推理究竟在哪个环节发生了错误呢?

其实他们先前的推理都没错,而且他们都提出愿意跟对方交换也没错。错就错在当地主再次询问是否愿意交换时,他们仍然同意交换——这就是缺乏策略思维的后果。如果张三和李四懂得策略思维,那么在地主再次询问时,他们就会拒绝交换。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地主第一次问大家是否愿意交换时,既然张三表示愿意,那么李四就应该想到:“如果张三是3000元,他肯定不会同意跟我换,现在他同意跟我换,说明他也是1000元,因此我不应跟他换。”

同样,既然张三看到李四同意交换,也应该做相同的推理,得到不换的结论。所以地主再次询问时,策略思维之后的答案应该是不换,这样他们就不会损失一笔所谓的公证费了。

这个例子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博弈思想: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还要看其威胁到的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功高震主”,一个人能力可能很高,成绩可能非常辉煌,但是这恰恰可能也是这个人走向悲剧的原因,因为这种高能力和高成就威胁到了其上司的地位与安全,上司必欲除之而后快。

大到历史上普遍存在的“皇帝杀功臣”,小到一个组织里面的互相倾轧,都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威胁到了另一个人的利益。一个对他人的利益从不构成威胁的人,自然不会是他人意欲除掉的对象,反而能够在各种政治风云中幸存下来。

能力最强、本事最大的人,反而是最可能走向悲剧结果的人。

02  三国风云:一段历史的重新解说

在一个弱者、次强者、强者的三方对决中,如果次强者水平较高,则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强者和强者之间的争斗,而自己就袖手旁观坐收渔翁之利;如果次强者水平也较低,那么弱者为了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就应当先帮助次强者一起对付强者——否则,次强者难以对强者构成足够的威胁,那么弱者也将难以自保。这些思想,是弱者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诸葛亮显然深谙上述道理,所以在他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简单地说,诸葛亮提出了“跨有荆益、东和孙权、北图中原”的宏伟战略。当时曹操为强者,孙权为次强者,刘备为最弱者。如果孙、刘不进行联合,那么曹操就可以分别灭之。于是诸葛亮才舌战群儒,力劝东吴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也意识到若不与刘备联盟,则必为曹操所灭,于是联盟就形成了。

但是,对于一个弱者刘备而言,若能够与次强者孙权联盟对抗强者曹操,那么将曹操灭掉是否就是最佳的呢?恐怕不是。可以想象,当刘备与孙权一起灭掉曹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很可能就是孙权灭掉刘备。所以,弱者总是有动力去维持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与次强者联盟,但是并不愿真正消灭强者。

上述这个道理可以解释三国时代一段看来不可思议的历史。

著名的火烧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曹操北逃。诸葛亮早已在曹操归逃的路上布下三重防范:前有赵云,中有张飞,后有关羽。然而诸葛亮的军令要求赵云和张飞的主要任务是放火骚扰,真正的捉曹任务降落在了关羽头上。

后来在华容道上,关羽念旧情而放走了曹操。这里就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重义气,必然放走曹操,为何还要将捉曹的重任交给关羽?从我们前面对弱者的博弈分析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诸葛亮并不想杀掉曹操。原因很简单,杀掉曹操,北方必乱,东吴必定北图中原。当东吴平定中原之时,刘备的末日也就降临了。所以,诸葛亮要放走曹操。

读者也许会问,既然要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设置三重拦截呢?设置拦截固然是为了给曹操一个教训,但更重要的也许是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因为如果孙权知道诸葛亮放走曹操,那么孙刘联盟就会彻底瓦解。所以,诸葛亮必须既要放走曹操,又不能让孙权看出是有意放走曹操。历史中的对局,就是如此的生动!

如今,我们从博弈论角度再看“隆中对”,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如果“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战略能够得到始终如一的贯彻,也许历史就不是现在这样记载的了。

可惜,从关羽镇守荆州开始,东联孙吴的战略就开始被抛弃。诸葛亮在离开荆州的时候嘱咐关羽切记“东联孙吴、北抗曹魏”,但关羽未能彻底贯彻这一战略,以致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

刘备怨恨在心,调兵遣将要为关羽报仇,其间张飞也被部属所害,更令刘备伤心,不顾诸葛亮再三劝阻,立誓讨伐东吴。从此,“东联孙吴”的战略被彻底破坏了。后来的历史大家都很熟悉,蜀、吴两个弱者皆被魏所灭。三国历史上几颗闪亮的明星就此落幕。

03  为什么只要1美元不要10美元

人类的策略行为,并不仅仅体现在战争这样的大事件中。很多聪明的博弈可能并没有一个像三国这样宏大的斗争背景,反而它们可能只是日常生活的细屑琐事。

曾经有一个小孩子,家境贫寒,只好上街乞讨。令人奇怪的是,对路人的施舍,他只接受1美元,而不要路人给的10美元。

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傻瓜,10美元不要而只要1美元!这个消息传开了,更多的人都想见识这个傻瓜,他们纷纷掏出10美元和1美元来给小乞丐。小乞丐总是选择接受1美元。更多人都觉得很好奇,总是不断有路人来做“实验”。

后来,有人问这个小乞丐为什么那么笨不要10美元的钞票。小乞丐的解释是:如果我拿了10美元的钞票,那我就是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人用1美元来做实验看我傻不傻了。

原来,小乞丐不但不傻,简直就是聪明绝顶。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是一个长期重复博弈。在目前的一个单期中,对他来说最好的行动是接受10美元而放弃1美元。

不过,既然一旦接受10美元就不会有人再出于“好奇”给他1美元,那么接受10美元虽然可算是短期内发一笔小财,但是损失了细水长流的许许多多的1美元。为了眼前的一点小财而放弃长远的利益,显然是不划算的。

故事中的小乞丐通过装傻的策略性行为,树立起了“傻”的声誉,获得了长期接受他人施舍的好处。这个故事也说明了长期关系对于博弈行为的重要影响。

在单次的博弈中,人们没有未来的交手机会,因此都会完全按照自己在当期的利益选择行动,而在长期关系的博弈中,人们往往可能会因为长期的利益而宁愿在本期付出一些代价。

博弈,就是策略性互动决策。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局势下策略性决策行为的理论。在互动局势中,必须具有策略思维,否则就可能无法洞察局势而导致最终失败。

生活中处处皆需决策,什么样的选择对你来说才是最优的?

不妨学学博弈论吧~

关于作者:董志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曾留学和工作于新西兰奥塔戈大学经济系、美国田纳西大学经济系。

来源: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本文摘自《身边的博弈(第3版)》

点击下方写留言发表你的观点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情

推荐语:对生活不满意,也许是不会选择!本书献给需要明智决定的你,发现身边的博弈, 抉择明智的策略,享受思辨的乐趣

· End ·

【文章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