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那是缠绵雨季后的天晴,我留下一束满天星,坐上爸爸的车,看夕阳拉长了四年回忆的影子。

我记得那是夏末闷热的傍晚,我坐在学工办里赶一份材料,有老师进来看见我,笑着说了一句,“超男,欢迎回家”

我记得那是2013年的9月,新生报到日,不是操场的风雨操场,阴雨天,抱着一堆军训用品,撑着伞小心翼翼地记着路线,害怕会迷失在人潮和偌大的校园里。

我记得是2018年的9月,终于不再下雨的新生报到日,往来新生满头大汗地拖着行李,手忙脚乱地交各种材料,我却淡定坐在“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报到点”的位置,听着他们喊学姐时在心里默默说一句,我也是新生来着

高考前,妈妈偶尔提了一句,你到时候报浙师大也挺好的,离家近,学校也不错,你不是一直想做老师吗?

那时候的我怎么说来着?哦,“那也太近了吧,谁在家门口上大学啊。”

现在来看,大型“真香”现场。

从家里到浙师不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却跨越了五年多的时光,看春来冬去,花开花落,我在路上来来往往。

最初的相遇是一场意外,却也像是注定,现在的我是多么庆幸有这样一场美丽的意外。

135

和浙师的故事太多太长,我是个记忆力很好的人,连初见室友时说的话,上的第一堂课,写的第一篇新闻稿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在拿到“缘结浙师”这个题目时,一时之间实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那些随着时光渐渐走远的相遇和别离,那些一路陪伴和告别的人,在记忆里仍旧都是灿烂的色彩,回忆太多说不完,那就不一一说了吧哈哈……

在广西支教的一年里无数次想念师大,拉着室友唠叨着想吃桂一的藕饼、杏二的酸辣土豆丝、美食苑的鸡蛋饼、北门的三丫头,想得饥肠辘辘还不罢休,只好点开学校推送的新版美食图集解解眼馋。给学生上课也总爱提起浙师,说图文后山是块宝地,春种油菜夏收瓜,外院对面的杏林是秋日网红打卡地,那时最爱在晴暖的午后枕着厚厚的银杏叶读法语。

哦对!如果不在浙师,我大概也不会在离家那么远的边境小镇待上一年。

如果不在浙师……实在很难想象今天的我会是什么模样

大概不会有和大家在学生会办公室开会到深夜,出门的时候发现大门都锁了这样尴尬的经历。现在说起“外语节”三个字还会习惯性手抖,偶尔也会被23:59时当日微信还没推送的噩梦吓醒,路过22幢学生会办公室总想推开门看看,里面是不是还坐着那时一起熬夜一起迎接日出的小伙伴。

如果不在浙师,肯定不会遇见外语风。我拍过很多场会议讲座,记录过大小活动数十场,写过别人的似水流年和张扬青春,不知为它熬了多少夜死了多少脑细胞掉了多少发,一翻和副部的聊天记录,全是修改意见和各种截图。每篇稿件最后的署名却能勾勒出一段完整的,我和浙师外院的故事。

如果不在浙师,我恐怕不会那么热爱英语这个专业。我实在是很喜欢外院的老师们,有用休息时间给我们一个个纠音的老师,有给每一篇翻译作业都认真反馈的老师,也有把学生当成自家的孩子,笑着叫你一句“小姑娘”的老师。他们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教会我“学高为师,行为世范”,带我领略语言的优雅美丽,一点点学习着人生的“信、达、雅”。大四在学工办实习的日子,给本科四年划上了一个最温暖的句号。坐镇学工办稳如泰山的大煌主任,唱歌很好听说话也很温柔的叶凡老师,喜欢和学生聊天贴心周到的小陶老师,一直笑眯眯的宝妈盼盼老师,还有时常下来串个门的院长书记主任,温暖融洽的氛围总让我忘记自己其实是个实习生来着。

如果不在浙师……也不会有拿到大学第一个一等奖的新生演讲赛,不会有班级组队参加的英语短剧和世文博,不会去小山村支教去古村实践,不会是G20、全国口译大会等等国际会议的志愿者,不会一次次挑战全新的领域,不会遇见那些可爱的人,不会是现在的我。

因为在“浙”里,我才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在“浙”里,我才拥有一场又一场惊喜的遇见。

院歌《我很喜欢你》有一句:年少青衫酒坛发酵梦想,师友相伴共度美好时光——我在十八岁的时候遇见浙师,由此开启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浙江师范大学,我有多喜欢你呢?

大概是,像初阳的风吹向四时花开,始终如一。

REC

——外国语学院团委新媒体部出品——

图文 | 童超男

编辑 | 梅语桐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