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宜人的故乡

水磨村位于毕克齐镇北面,隶属毕克齐镇,西面紧邻毕克齐果园,北面距喇嘛洞8公里,北临水磨沟,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气温6.3℃,年降水量400毫米,适宜种植葡萄、果树,盛产玉米、大葱、紫皮蒜、李子,交通方便,有“水果之乡”美称。

水磨村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18—128天,年平均气温3.3℃,1月最冷,平均气温—14.4℃,年极端最高气温32.1℃,年极端最低气温—32.6℃,境内空气较为湿润,历年相对湿度在50—57%之间。春季,气温升高,土壤解冻,青草露头,播种开始;夏季来临,雨季开始,气温高,多雷雨、山洪、冰雹;秋季开始,牧草变黄,“三冻秋大忙”,天气渐凉;冬季约在(11—翌年2月),冬季开始,土壤结,树叶完全脱落。

历史悠久

沟口位于毕克齐东北水磨村的水磨沟,蒙古语名叫哈尔几谷,又名枪盘河,是十九条沟里最大的一条沟,历来就是跨越大青山的交通要道,沟中出土过罗马金币,文物工作者考证得出过结论说这条沟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1959年夏季 , 在呼 和 浩特 以西 土 默特 左旗毕克旗镇东北 , 大青 山的水磨沟南 口 , 修建红领 巾水库时 , 掘得人骨架一具 , 伴随 遗物中 , 曾发现 东罗 马金 币一枚 。 经考证 , 金币为东 罗 马皇帝 列 奥 一 世 时所铸。 时代相 当于 我国的北魏 文 成帝至孝文帝初年。 它是东罗马帝国君士坦 丁大帝 币制改革以后的金币, 被称为 “ 索里 得 ” 。 当时的考古工作者据此发现 , 南北朝至 唐时期的对外 主要 的陆 路交通 线— “ 丝 路 ” 东延 到 北魏 的都城 平城 。事隔 20 余年 , 在当年 出土金 币的同条 山沟的北端 , 犹如人们预料的那样 , 又 出土 了一枚东罗马帝国 的金币。 两地点仅仅相距60余里,毕克齐水磨沟两次 出土东 罗马 古金 币, 使草原丝绸之路的说法得到 确立 。

水磨沟水就是古人所讲的白道中溪,上游是枪盘河,中游是井尔沟,不过现在是红领巾水库的库区。

水磨沟的沟水从山中的水磨村出山,向南至南什轴东入大黑河,全程97公里,受益土地908平方公里,有土默川眼珠之称。《绥远通志稿》说:“若上游暴涨,则可由他出分流,汇诸大、小东河,不至泛滥为患,适可供(毕克齐)镇东五里坡、十里坡二村於地之用。故毕镇有水利而无水害,从未受洪水之灾。”1958年沟口又建一水库,因全国少先队员捐款28万元,而得名红领巾水库。总库容1660立方米,受益面积1.3万亩。最为受益的毕克齐镇“园地特多,

源于武川境内的抢盘河斗折蛇行蜿蜒南下,一路汇山泉,融涧水,纳细流,水量渐渐增大,进入群山拱卫的井儿沟后,翻着滚滚浪花直流进水磨沟。在这条长达70多公里的水磨沟水量充沛,流域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惠及山乡农家百姓。而真正得益于其水利灌溉的是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这里占有天时地利的优越条件,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开始,那里的农民们就开始引水浇园,灌溉工具原始落后,因陋就简地开挖一些渠道,无法控制调节水量,任水自流。

水磨沟四季清水长流,每年夏秋之际洪水频频发生,当地人们把第一场洪水称之为“浇油”(意为第一场洪水携带大量的牛羊粪及沃土),引用洪水浇灌田地受益无穷。小洪水时,可进行引洪灌溉,而大洪水时,洪水就会泛滥成灾,冲毁田地,破坏家园。水磨沟的水利害皆而有之。

20世纪50年代末期,农业合作化全面实现之后,土旗旗委和政府除了继续巩固农业合作化成果外,集中力量大抓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农业“八字宪法”。当时,大搞水利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当时,中央制定的水利方针是“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群众自办为主;边勘测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红领巾水库就是在“三主”和“三边”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开工建设的。

1958年4月25日傍晚,时任土默特旗(现在的土左旗)旗委书记闫兆麟带着有关人员,来到毕克齐镇水磨村支部书记陈秀亮家里。陈秀亮家便成了工程指挥部的“临时据点”,工程指挥部人员着手准备水库开工事宜,经过一番紧张工作和积极筹备,选定5月1日,水库破土动工,工程指挥部也随之迁到工地现场办公。

水库大坝经过多次勘探测绘及有关专家反复论证,决定建在距沟口800米处的最窄地段。随着工程的有序进行,工程指挥部从全旗抽调民工近万人。这样一个用工数百万个、投资数百万元的工程,在当时算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较大的水利工程了。该工程,除了一部分主要科技人员来自内蒙古水利厅所属的专业队伍外,其余为来自土默特旗(现在的土左旗)十大公社的农民义务劳动者——民工。当时的用工,完全打破了工程受益与不受益的界线,为了全旗的水利建设,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在全旗范围内统一抽调劳力是天经地义的事,受益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非受益区的也乐意参与“共产主义大协作”,也视该劳动无上光荣。此外,部队的500名指战员也积极参与该劳动,体现了军民团结同心胁作的光荣传统。

住在水库附近村里闲置房屋和搭建的简陋工棚内的民工们,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生活艰苦,每个工日只补助1角钱,每天吃一顿白面,其余为高粱、玉米面,打份定量,有的还吃不饱肚子。工棚里地下铺些麦秸、干草之类的东西,下雨时漏水,被褥潮湿难以入睡。在这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仍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毫无怨言,从不懈怠,一个个不计报酬,忘我劳动。当时,人们为了尽快实现共产主义,人人以奉献为荣;人民公社制度在经济方面把社员和集体紧紧捆绑在一起,社员劳动完全由公社统一安排,指到哪里干到哪里,干活记工,记工分红,不劳动者什么也没有。大家都知道,建设水库,劳动虽然苦些,但是工分较高,兼有粮、款补贴,比在生产队劳动还优越些。

在水库建设中,还有数十名青壮年妇女,她们一个个不甘示弱,在劳动中和男社员们一样,挥锹抡镐,抬筐运土,士气高昂。她们和男人们并肩战斗,享受同工同酬,同劳同得,曾经受到工程指挥部的多次表彰。

红领巾水库从1958年5月1日开工,到1961年年底完工,历经两年多时间。水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输水涵洞三部分组成。大坝高41.2米、长238米、坝顶宽5米,共用土沙石料101万立方米。大坝最外层用块石铺砌,在背水面的坝坡上用白色石头以蒙汉两种文字砌成“红领巾水裤”字样。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在距大坝南侧7.5公里的呼包铁路上,凭窗北望,“红领巾水库”五字历历在目。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水库建设过程中,曾经有10名民工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家住水磨村的张二文,在1960年2月开挖水库溢洪道时不慎死亡,时年31岁。

水磨村的著名人物

任秉钧,(1904-1982) 蒙古族,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水磨牛群房村人。 1915年,任秉钧入私塾读书,历时9年.1923年考入归绥中学,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政治系。

北大读书期间,任秉钧结识了来京活动的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1932年,曾随同德王到南京活动,其间加入国民党。

1934年,任秉钧到百灵庙参加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察绥蒙政会),被任命为财政委员会科长。1936年2月,云继先、朱实夫等率领“蒙政会”保安队官兵在百灵庙举行暴动,云、朱等与任秉钧联名通电,宣布脱离察绥“蒙政会”。任即到归绥市(呼和浩特)任绥蒙自治指导长官公署专员。

抗日战争初期,任秉钧随蒙旗保安队离绥赴陕北参加抗日。之后,相继任绥境蒙政会参事主任、教育处长.并兼任蒙旗宣慰使署政务处副处长。1943年,伊克昭盟发生枪杀蒙民的“三二六”惨案后,他四处奔走,揭露事件真相,要求惩办肇事者陈长捷。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秉钧返回归绥;1946年,随土默特旗总管荣祥赴南京请愿,要求自治。在南京活动半年,未能如愿,遂留南京作联路工作。翌年9月,任秉钩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

1949年秋,任秉钧由广州返回归绥,参加了“九一九”和平起义。

建国后,任秉钧历任绥远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教育处副处长、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政协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常委。1982年12月27日,任秉钧病逝,终年78岁。

任秉全蒙古族,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水磨牛群房村人,黄埔军校第九期步兵学员。

朱存换(1953-1978),汉族,土默特左旗水磨村人,曾经任水磨大队民兵营副营长。1978年2月,他带领大队民兵营进行实弹演习时,因一名女民兵不慎将拉断导火索的手榴弹掉在身边,他挺身而出,为保护女民兵而牺牲,牺牲时年仅25岁,同年10月,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和呼和浩特市警备区发布命令,追认朱存换为烈士。

永远的记忆水磨村小学

‍‍‍‍‍‍‍‍逝去的毕克齐水磨小学座落在水磨村西,在果树、杏树的辉映下,分外美丽,水磨小学,历史悠久,是水磨村村民的启蒙学校,在这里有多位教师在这里任教,直到学校取消,这里的老师淳朴、务实,‍虽然(她)他们没有高学历,但是(她)他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她)他们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为水磨村培养了很多人才, 遍布全国各地。曾经在学校老师有:于虎虎,冯国祯,郭文,董老喜,李秀秀,云先先,李刚,张红九,刘辨辨,李‍喜梅,王芝梅,张玉刚,张秀兰,根亮,任国安、杨来玉、吕老女、张汉斌、张毅 贺威、等‍。

虽然有些老师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永远活在学生们心中。

扬名在外 品牌乏力

就说水磨的大葱吧,享誉土默川,每家每户要是不存储点水磨大葱就似生活中缺了一种味道。从归化城名吃烧卖诞生那天,100多年水磨大葱就如影相随,缺了它烧卖也就是个肉包子。水磨大葱不像山东大葱那样彪悍威猛,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它就好似刚成熟的少女,妩媚、妖娆。长的很细,叶子翠绿透明,葱白婀娜多姿,脆脆的、辣辣的,就如同那辣妹子勾人的魂,沁人的脾。它虽有一股浓郁的气息,但性情温和,就如同土默特人的性情,象葱之清白,如葱之耿直、秀气、味美,更如葱之营养丰富。《本草纲目》还把它称为和事草。

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毕克齐镇党政办公室主任任国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位于大青山脚下冲积扇区域的土左旗毕克齐镇土壤肥沃,种植果蔬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从2008年毕克齐大葱成为奥运会专供产品之后的这三年里,可以说奥运给毕克齐带来了喜悦,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以前毕克齐镇传统种植的大葱不仅葱苗细、产量低,而且不易储存。农民看到每到冬储菜时市民都是在选购山东大葱,但山东大葱美中不足的是辣味不足,这让喜欢吃辣葱的呼市人得不到满意。于是我们看到了商机,去年我们对传统大葱进行了改良,与山东大葱进行杂交,经过杂交后的大葱葱白又长又粗,除保留北方人喜欢的辣味外,还稍稍有一点甜味,一经上市,便成为呼市市民冬储菜的首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毕克齐大葱的种植面积15000多亩,最为突出的是水磨村,大葱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占全镇种植面积的1/3。杂交大葱平均每亩可产3000多公斤,有的亩产可达上万斤。如今,种植大葱已成为毕克齐镇农民增收的一个蔬菜品种。“我希望毕克齐大葱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样对我们以后的销路会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政府能多多支持与帮助我们来打造自己的大葱品牌,走的更远做的更大。”

销售量增加了,但供应量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量。对于奥运大葱品牌问题,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毕克齐镇党政办公室主任任国标说:“目前镇政府对村民种植大葱是非常支持的,但由于大葱的生长是由特殊的气候和水来决定,在毕克齐镇只有水磨村的葱粗味美,其他地方都不敌这里。现在毕克齐的大葱都是农民自种自销,并没有和合作社对接,我们镇政府做的就是把种植大葱的先进技术推广给他们,让他们在种植大葱的过程中能获得好的收益。”

十个全覆盖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云公和带领市人大常委会和市农村工作委员会相关人员,深入到“十个全覆盖”联系点土左旗毕克齐镇水磨村调研,详细了解了“十个全覆盖”工程进展情况,并就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据了解,水磨村自2014年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来,居住和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生活水平还很低。按照“十个全覆盖”的要求,今年水磨村规划改造危旧房109户,硬化街巷14公里约14万平方米左右,安装路灯110盏,同时进一步完善“十个全覆盖”其他项目。

云公和在听取相关人员工作汇报后指出,目前水磨村“十个全覆盖”规划已经完成,要尽快做好规划设计和招投标工作,排出工期,早日开工;要对村民讲清楚政策,做好思想工作,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所有危旧房全部改造完成;一定要发挥好旗、镇的主导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村民参与其中,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旗、镇两级要把好工程质量关、管理关、进度关和资金关,确保“十个全覆盖”工程顺利实施。

水磨村是一个历史筱久的古村,丝绸之路古道从这里延续,是丝绸古道中转站,这里也是革命老区,当年大青山抗日游击队曾在这里战斗过,同水磨人民建立了深厚鱼水之情,由于历史原因,造水磨村贫困落后,虽然十个全覆盖使水磨村村貌有所改观,但不能改变贫困落后局面,自尊,自爱,自强,是改变局面的根本,希望水磨人把握机遇,在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下把握商机,为水磨村明天努力。

希望毕克齐镇水磨村在外游子多关注水磨村, 家乡是生命的摇篮,记载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带给自己快乐的童年和充满激情的青春,子欲养亲不待,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

想更多了解关注家乡信息 请关注微信 公众号任瑞新或加微信r13947113291或QQ94780932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