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区依据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建设实践中已开发出多种模式。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剖析,以期对乡村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1、沼气利用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在一个150㎡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实现了种植业蔬菜和养殖业猪或鸡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能流、物流良性循环,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2)“双棚双池”模式

该模式是适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沼气为纽带,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双棚”是指暖圈和温室大棚,“双池”是指沼气池和秸秆氨化池。

(3)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一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它是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果树年生长量高0.2米多,多生长510个枝梢,品质提高1-2个等级;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4)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它的好处是“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4000元。

2、秸秆利用模式

目前,我国从能源、饲料和肥料三个方面对这些领域分别开展了秸秆的开发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发展秸秆饲料。秸秆作饲料实际上是依托畜牧业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秸秆作饲料主要是秸秆青贮、秸秆氨化盐化、秸秆机械加工和发展全混合日粮,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产奶量和质量,降低饲料和劳力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二是发展秸秆建材。农作物秸秆经过工艺处理和深加工,可以制成质量轻、实用美观的建筑材料,可以在许多方面替代木材,减少木材消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

三是发展秸秆沼气。利用农作物秸秆直接制备沼气,或者利用秸秆饲喂畜禽,然后利用畜禽粪污制备沼气,可以缓解一些农村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

3、生态养殖模式

(1)农牧结合的畜禽养殖模式

根据国际实践和经验,实现农牧结合是解决养殖场污染的最佳途径。例如,江苏省海门县在山羊养殖和大田作物种植中找到了结合点,把秸秆切割成段,作为山羊的饲料,山羊的粪便又用于农业施肥,建立了基于农牧的畜禽养殖业生物链。例如,辽宁省盘锦市西安农场的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理念在养殖业中成功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其生态养殖大体如下图:

(2)稻田生态养殖模式

稻田养殖鱼虾蟹等水生经济作物,形成稻鱼共生互利、良性循环产业链,使水、土、气等资源得到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稻田为鱼虾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栖息场所和丰富的天然饵料资源;鱼虾蟹等水生经济动物,对稻田具有松土、除草、除虫、增肥、增氧、增温等六大作用,促进水稻增产。

4、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

(1)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

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则宜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2)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

该模式是在一个某类加工废弃物较多的地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农产品资源化基地,利用某项现代生物工程和高效提取技术,专业从事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汇集油料加工厂生产的油脚,提取维生素、卵磷脂等;汇集速冻食品加工厂的龙虾资源,提取甲壳素、蛋白、虾红素等;汇集蔬菜加工厂的废物生产有机肥。

5、农村区域循环模式

通过农村区域范围内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农村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化分工,结合农村各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生态条件、生产条件以及产业链条中各链接点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不同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比如江苏省兴化农膜回收与综合利用中心产业化模式,该中心以农膜量最大的苏中农村为核心范围,通过农膜回收队伍,将农村田头的农膜进行集中处理和深度开发,不仅消除了农村白色污染,发展了农村第三产业,还通过农膜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加工处理,实现了产业增值。目前,该中心也从苏中扩展到苏北和苏南,从农村扩展到城市。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版权人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旅游项目要规划,要方案,要创意,怎么办

关注公众号:创行合一休闲农业创意中心

公司网址:https://www.cxhyplan.net

北京创行合一规划设计院专注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旅游景区、农场、民宿、农家乐等旅游规划与策划设计,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缔造一个全方位的生态链互动平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