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形容刘宏祥的版画:像黄土地一样朴实无华,像民歌一样韵味十足;像老农民一样“有甚说甚”,像文人画一样飘洒倜傥。

花儿坡上花儿开

从1990年至今,刘宏祥出版了《刘宏祥黑白木刻》《刘宏祥版画小品集》《宏祥黑白版画作品集》等,先后在延川、延安、南京、山西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版画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及全国美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还被法国、日本、韩国、德国、香港等国内外人士及文博单位收藏,并有百余幅作品发表于全国报刊杂志。

黄河喜事

走进刘宏祥版画艺术馆,就像回到了七八十年代,推开门,时间的味道扑面而来,一幅幅版画瞬间就把人带入陕北黄土高原小山村过去生活的场景中。

《黄河岸边枣儿香》 《槐花开了》 《花儿坡上花儿开》 《父亲的玉米地》 《黄河喜事》 《久远的故土》 《黄河东流去》…… 一幅幅作品似是对来访者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仔细端详这些版画,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孔孔窑洞,一把把生产工具,长满枣树的山峁,黄河蜿蜒环绕的村庄,陕北高原深处的生活细节一一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家住黄土坡

九月高粱红

“这是父亲出山劳动的场景,这是母亲干活的场景,这是黄河畔的场景,这是……”刘宏祥如数家珍地对笔者讲述着一幅幅版画背后的故事。每幅版画对于刘宏祥来说,已经不单单是作品那么简单,版画之于他更像是自己的孩子,从初描到雕刻再到最后的上色,期间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只有他自己知道。

刘宏祥出生在延川县黄河岸边一个贫瘠的小山村,他是听着黄河的涛声、吃着小米饭长大的,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触动着他的心灵。“只有在黄河畔,才能找回过去的记忆,仿佛回到了最初开始的地方,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起点在哪里,初心是什么。”刘宏祥动情地说。

年年二月杏花开

正因为如此,刘宏祥的作品中处处显示着生命、生存和本土文化,就《永和关记事系列》而言,这些过去黄河边曾随处可见的场景被刘宏祥用手中的刻刀,深深地沉淀在版画作品中。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不断地激活我们尘封的记忆,带领我们领略古老的黄河文化。

刘宏祥的父亲今年已82岁,和老伴住在黄河畔的自家小院里,他们默默守护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春耕、秋收、推碾、磨米、放牛……事事都亲力亲为,这对相濡以沫一辈子的老夫妻是刘宏祥最放心不下的牵挂,也是他家庭博物馆最忠诚的守护者。对于儿子的版画和他的博物馆,老父亲可谓是举全家之力鼎力相助。“ 这些农耕文化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不能让它消失了,通过版画这一载体,把它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也给我们这一代人留点记忆。”

农家小院

在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浪潮中,农耕生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农耕文化开始渐渐消逝。从事文艺工作虽已20多年,刘宏祥身上的那份淳朴和心中对故土的那份眷恋依然深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思想、精神力量的源泉, 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我们自己的精神命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黄河古渡永和关

“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立足根本,这是我从宏祥身上看到的,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显示着这一切。 他用手中的刻刀,把对生命的理解深深地沉淀在版画作品中,让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感受具有浓厚气息的古老黄河文化。”延安黄河文化保护发展协会会长冯山云说。

来源:延川快讯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