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金融官网:www.zmjinrong.com 公众号:tanko_zhou

版权:来源 综合 问房有道 作者北风、作者 时晨晨(时芳胜)叶檀财经 ID:tancaijing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

炸裂!弃房断供,深圳大量房子7折拍卖!

这两天,深圳一些中介、贷款人员在推介法拍房,而且数量不少。

在他发送的这份房源名单中,我们看到,不少房源拍卖日期都是11月初到12月份的,也就是说,都是等待拍卖、寻找买家的。

根据这位中介人士的说法,这些房源都是被法院查封了的,最近数量特别多,普遍是目前市场价的7折,有的总价上千万的豪宅,直接砍掉六七百万拍卖。

主要是因为很多人断了月供,或者经营企业资不抵债,被银行或债权人起诉,不得不卖房子清算债务。

我们知道,这轮房地产热潮,最先2015年就是从深圳启动,如今2、3年过去,在全国整体转冷事实确认的情况下,深圳又爆出大量房源断供、被7折拍卖,真是一再突破市场底线,预示楼市黑天鹅式风险或将来临。

拍卖房源激增222.5%

现在阿里、京东,包括人民法院等都有司法拍卖平台,我们在这些网站上查询了最新数据,发现深圳的法拍房源数量确实在增多。

以其中一个平台,阿里司法拍卖网站为例,

2016年10月,共有法拍房源16套;

2017年10月,共有法拍房源160套;

2018年最近一个月,共有法拍房源356套……

也就是说,一年时间,目前法拍房数量激增至222.5%

其实不难理解,首先这轮楼市上涨,很多人是加杠杆跟涨入市,豪赌一把,现在已经看不到短期上涨的希望,只好割肉止血。

其次,这次国内经济不景气,拖累很多企业,特别是以加工制造为主导的出口型企业,上半年中央开会专门调研、讨论提振广东实业的报道还历历在目……企业主亏钱,资不抵债,只好破产,房子被拍卖清算,不管里面住没住老人、孩子,都要强制执行。

如果这些司法拍卖平台加起来,房源数量很可能达到数千套甚至上万套,真的很恐怖了~

从中介提供的这份房源表格来看,普遍的起拍价都在评估价(已经低于市价)的7-8折,也就是500万的房子,会便宜150万出售。

随便找一套,比如这套刚需房,评估价146.58万,起拍价是118万,相当于打了8折。

这套房源评估价是1805万元,起拍价1263万元,价差达到近600万,越是豪宅,缩水越厉害。

而且现在是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报名下手的人少之又少,追涨杀跌,真不是闹着玩的,越是降价、低价越是无人问津了。

无论是此前合肥院子、万科白鹭郡新盘,还是上海等地二手房,降幅都不会突破20%(一般都在10%-15%),这次看来,深圳房价极有可能大概率,直接7-8折,一降到底了。

如果7折房出现,也就意味着一个信号,弃房断供很可能蔓延,因为房子已经跌去30%,首付的钱都跌没了,再还月供,不是越还亏得越多吗,有的人甚至首付款都是高利贷借来的,月供真心还不了了……

多个专家发出预警

美联物业深惠总经理江少杰最近放出豪言,深圳楼市预计要跌20%,让人大吃一惊,他的观点如下:

1、近期的楼市可以用急转直下来形容,各行业都出现了资金趋紧现象;这种情况只是一个开始,到明年过年前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2、预计深圳会跌20%左右,在以往过去的波动中,香蜜湖、后海、华侨城等核心区域一直都是坚挺,但这次相信无一能幸免,核心区域房价会跌10-15%不定,偏远区域会跌破20%的可能性很大;

3、如今已经是全球的房价都在下跌,主要是外部因素影响,现在香港也是跌势明显,预计会比2008年还要惨一些,持续性还会更久一些。

而一向专注于楼市研究和市场跟踪预警的杨红旭,也第一时间发表微博,“同意”上面的论调。

其实,从7.31加码新政以来,深圳楼市开始加速下跌,全盘翻绿,其中,宝安和福田下滑幅度最大,宝安均价下滑1.1%,福田下滑1.0%。

近期,不断有媒体报道深圳出现大幅度降价甩卖的案例。

如,根据报道,东部华侨城出现一套“笋盘”,房产登记价1050万元,售价738万元,血亏312万元,据说还是全新毛坯,送入户花园。

还有更狠的,蛇口半岛城邦二期二手房降价急售,245平的房子报价1800万元,单价7.3万/平,和历史报价(2200万元)相比下降了400万元,而同户型的房子报价2400万元。一来一去,割了600万元。

三大证据 开发商快要休克!

现在的土地市场,就是两三年后的房地产市场。

2018年,土拍市场寒意阵阵,成交面积、土地溢价率迅速下降,土地流拍事件频繁发生。所以说,别看现在楼市冷清,两三年后楼市可能会更冷清。

其实,这一轮楼市调控从2016年就开始了,但是这丝毫没阻挡开发商对土地的热情。

2017年,各类房企仍然疯抢土地,积极囤房,土地溢价率仍然可以高达200%,甚至300%,土地的楼面价格大幅高于周边房价。北京等一线城市土地价格贵,一家房企吃不下?没关系,两个房企联合起来,共同拿下,总之不能放过一块儿土地,能多拿地就多拿地。

开发商对土地这么热情,楼面价格比周边房价高40%,然后让大家冷静看待楼市,根本行不通。这种热情直接影响着楼市,由于存在时滞,市场对楼市的狂热一直持续到了2018年年中。

2018年初,土地市场就开始悄悄的转冷,到三季度已经非常明显。前三季度,20家品牌房企拿地面积同比下降20.9%,拿地金额同比下降27.8%;土地溢价率也一直下降,三季度住宅土地溢价率仅为11%,零溢价成交的土地明显增多。

更严峻的是,流拍的土地也越来越多,甚至比2014年的情况更严重。

据统计,截止到9月底,住宅用地流拍数量高达951宗,同比增长37.63%;流拍土地面积合计418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1.43%,起始总额2130亿元,同比增长487.72%。

河南住宅用地流拍数量超过100宗,山东、安徽也分别超过80宗和70宗,青海、天津、宁夏土地流拍数量同比分别增长900%、600%和400%。

土地是面粉,房子是面包,土地储备规模就是房企未来规模,为何突然之间,土地市场就进入寒冬了呢?

房企不拿地也能活个六七年

大型房企土地储备已经差不多了,未来几年开发有保障,不拿地也能活。

国盛证券对58家房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他们总的土地储备面积为18.63亿平方米,前五名分别是恒大地产、碧桂园、保利地产、融创地产和万科,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均超过了1亿平方米,尤其是恒大和碧桂园,超过了2亿平方米。

一二线城市是调控最严厉,“房住不炒”理念贯彻最彻底的地区,现在调控效果也已经出现:深圳价量齐跌、上海和北京也大降温,其他二线城市也遇冷。

但是,房企未来仍然看好这些地区,一二线城市,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核心城市群仍然是它们土地布局的主战场,土地成交溢价率也普遍高于三线城市。

房企土地的平均去化周期达到6.87年,像泛海控股、华侨城等房企,去化周期高达20年。即便2018年不拿一块儿地,现有的土地储备也够开发商忙个六七年的了。

有了土地储备,房企都不拿地了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底线,哪家房企还嫌地多啊。况且,现在我们前十房企市占率才23%,美日等成熟市场高达40%,房企未来没有土地储备,没有规模,就只能被并购。

多数新盘去化仅20%

对于开发商来说,确实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迫于对后市看空压力,推盘量也是一路走高。

据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0月底,深圳住宅产品的备案量达5263套,较9月增加46%,创下今年单月新高。

而且,开发商的推盘去化率很不理想。

机构人士表示,近期开盘的除了绿景红树湾1号、碧桂园凤凰公馆的去化率能到70%,其它大部分在20%左右,好一些的30%-40%,还有的去化率为个位数。

10.22-10.28开盘去化率统计表

一些本应受到购房者追捧的楼盘,去化也不太理想。位于华侨城的网红盘,10月12日开盘,在今年整体均价尚未上涨的情况下,去化率也不足40%。

无独有偶,位于前海的某现房楼盘,虽卖点颇多,且单价仅7万/平出头,由于错过入市时机也出现滞销的状况,目前也正启动大规模三级市场联动售卖。

PS.全国会否跟进

这次深圳事件会不会在全国范围形成一个反向案例,引发楼价大泻底?

最为可怕的是如果预期改变,那真有可能发生。

首先,国家层面已经逆转预期。11月5日,向来敢为天下先的深圳,悄然间公布了《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意见稿中首次明确:可销售人才住房的地价,将按照商品房市场定价的30%确定。

注意!不是房价的30%,而是地价的三折。根据推算,地价3折,相当于房价至少要要降低52.4%,才对等。

现在,开发商预期也开始转变,万科、恒大、碧桂园……

而接着,二手房业主,也就是越来越多的法拍房、7折房8折房出现……

如果国家、开发商、部分业主都在看跌后市,那么接下来的境况可想而知。

前两年融资策略失误 现在到还债时刻

房地产行业对融资依赖非常大,资金链管理玩的好,杠杆玩儿的溜,房企发展的也就好。

不拿地,土地市场冷清,主要还是房企没钱,前两年的融资策略出现问题,现在进入偿债期,资金压力大。

2015年,美联储还没开始加息,利率处于低位,再加上公司债发行放松监管,市场环境相当不错,国内房企拼命融资。开发商趁环境好多发债没错,错就错在债券期限太短,没有多发一些5年期的债,债券期限大量集中在2-3年,现在就到了还债时间。

房企还有个“毛病”,就是为了图便宜,喜欢借短期债,这导致未来一两年房企到期债务占比高达62%。

短期债务压力大,融资渠道又没放松。

虽然6月份我们的货币政策基调转向,由“去杠杆”转变为“稳杠杆”,但是在“房住不炒”的理念下,政策是诱导资金进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特别限制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

无论是贷款、发债、还是其他形式的募资,都行不通。货币政策基调转向之前,非常多房企都发债失败,转向之后,房企发债仍然困难,某头部房企发债就差点儿失败。

“融资骗局”玩儿不下去了!

土地市场遇冷,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开发商的“融资骗局”玩儿不下去了。

我们一直采用期房制度,房子还没造出来,就开始卖房子,这带来不少问题,比如规划面积和实际面积不一样等等。但是,这对开发商来说是好事儿。

这个时间差,开发商玩儿好了,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玩儿砸了就留下烂尾楼,“旁氏骗局”被戳破。

大家是怎么理解高周转的?多拿地,快开发,快回款,快交房,一个完整的循环,对吧。

很遗憾,开发商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理解的是,多拿地、快开工、快开盘,快回款、慢施工。然后,用回款资金再去拿更多的地,不停的循环。

注意,开发商的高周转,最主要的目的是,拿地,赶紧回款,开工25%达到回款条件后,施工就停滞了。

有三个证据:

1.2016年,期房和现房销售面积比为3.1倍,但是2018年上半年就上升到了4.5倍,这说明开发商更热衷卖期房了,现房更消耗资金,开发商跟不愿意卖现房。

2.2018年以来,房屋的施工面积稳步增长,由1.5%增长至3.9%,但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一直减少。

3.2018年以来,中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不断上升,由年初的个位数上升至9月份的16.4%,但是房屋竣工面积一直负增长。新开工面积加速增长,竣工面积一直大幅减少。

开发商这种行为也是迫不得已,融资渠道都限死后,只能加速回款自己“造血”,冒着留下大片烂尾楼的风险,走这一步险棋。

签了预售合同,开发商半年后或一年后是必须要交房的,只不过把施工资金使用时间往后延迟了半年或一年,但早晚都得把房子建好,否则要赔偿或吃官司。现在,房企差不多也是时候加快施工,赶施工进度了。

房企这种玩法儿,监管层会看不到?都是内行,谁都别骗谁。

为了防止大面积烂尾楼出现,9月份以来,广东、合肥等地陆续出台政策,要求现房销售或者提高预售门槛,就是打破房企“”融资骗局“”关键链条。

现在知道土地市场为啥冷了吧?融资环境和楼市调控政策都没有放松,未来楼市前景仍然不明朗,况且现在屯的土地已经足够开发六七年了,差不多够了。当然,更直接的是,监管层“实质性”逐步取消预售制,房企高周转“融资骗局”玩儿不下去了。

为防失联,请扫码关注备用号:密金融!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于寻找金融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金融意识,促进金融交流,如涉及文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或附上稿费。联系方式:13751745460 微信号:zmjinrong】

@正版图书,低至六折!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密融书社“@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