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笔者参与制作“袭古创今”纪录片,专访当代著名艺术家已有100多人,上至艺术泰斗式的耄耋老人,下至正值壮年的当代中国艺术的中坚力量,让我难忘的艺术家,李毅绝对可以算是其中之一,生长在大西北的画家李毅,慷慨大方,为人仗义,热情好客这些特点自不必多说,让我难忘的是:沉醉在创作重彩人物画作品的艺术人生。

李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画院院委,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水墨画院学术顾问,李可染画院特聘画家。人物造型准确传神,笔墨苍茫厚重,线条遒劲洗练,善于塑造色彩强烈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丰富,在关注艺术形式和语言符号的同时,传递出热烈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李毅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千百次的临写国画大师黄胄作品,汲取黄胄开创性的绘画风格的营养,借鉴当代同时期诸位人物名家的写意手法和经验,为其创作少数民族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几十年里,数次深入西部边疆,走进少数民族,撷取素材,勤于笔耕,创造了既出于传统又与传统艺术拉开距离的系列“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人物作品,如人物众多、关系复杂的大幅创作《鹰笛与手鼓》、《永远的喀什噶尔》、《三江源头》、《提孜那甫的婚礼》、《草原风雪》等,及田园风情式的作品《刀郎之舞》、《天竺乐舞》、《丰乐图》、《吐鲁番舞》、《载歌行》等,给观者一种浓情似火的热情,得到了美术创作领域和广泛美术理论工作者的一致赞同。

艺术历程:

2004年,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作品《刀郎之舞》”入选。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国美协联合举办“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中国画大赛”,作品《欢乐的帕米尔》获写意人物银奖。

2006年,中国美协主办“第十九次新人新展”,国画《永远的喀什噶尔》、《夏河印象》入选。《永远的喀什噶尔》刊登在2006年第11期《美术》杂志。

2006年,中国美协主办的“2006年全国中国画展”作品《达布达尔的新娘》获优秀奖,并刊登在2007年2月《美术》杂志。

2008年,参加在中国美协、中国文联组织赴新疆“送欢乐,下基层”慰问采风活动,并捐献作品。

2008年,四川地震后,通过中国美协、公安部、民族画院、甘肃慈善总会等机构向地震灾区募捐作品。

2008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的30位国画家。

2009年9月,庆祝建国60周年入选第五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精品展

2010年11月,由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美协成功举办“在哪遥远的地方”李毅个人中国画展。

2011年元月,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展”。

2011年7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人物画高研班毕业展。

2011年7月,参加安徽省美协举办的“全国名家四条屏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