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论语》中古今含义不一致之——三思而后行

曾在一个公园看到这样一则标语:“三思而后行——《论语》”,这样在标语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论语》中倡导要“三思而后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喜欢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还有类似的警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都在强调做事需要事前准备和思考,以至于大家形成共识“三思而后行”才是做事的正确方式。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没错,不过是节选的,原话出自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可见“三思而后行“是描述季文子的,季文子以节俭出名,他的妻子儿女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除此之外季文子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谨小慎微,凡事要一遍一遍的考虑再三,希望做到万无一失。孔子认为他过于小心,所以说:“只需要思考两次,正面想一遍,反面想一遍就够了,多则无益。”

然而孔子就真的认为“三思而后行不对吗?”

我们知道《论语》是语录体,纪录的都是特定对象之间的谈话,有具体的背景,在这则内容里,孔子评论的对象是季文子,他行事本就过于谨慎,如果做事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多次考虑,很容易退缩,或者贻误时机,所以针对季文子的个性孔子开出的药方是:“再,斯可矣。”

如果换成子路来跟孔子说:“老师啊,我打算今后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可以推测孔子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

读《论语》就像在读一本中医案例集,大部分内容都是针对特定对象的,适合所有人的案例是很少的,切记不可当模板套用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是否适合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陪太子读书VS太子独立学习

我们用三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

给孩子时间发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