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述工作论文借鉴了国内外较为前沿的 Co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研究和实践成果,采用高频数据刻画宏观经济状态影响下微观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风险传染影响,并结合中国金融跨市场交互的特点,模拟构建了以银行业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机构为辅的金融风险复杂网络系统。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2号工作论文提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

原标题:央行工作论文谈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传染渠道

如何准确、科学的识别、度量和监测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2号工作论文提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因此,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同时,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这篇题为《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的工作论文作者何伊、曾嵘欣、邓飞、朱柳泉、何烈明,均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支调查统计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发表人民银行系统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以利于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论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不代表人民银行。

上述工作论文借鉴了国内外较为前沿的 Co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研究和实践成果,采用高频数据刻画宏观经济状态影响下微观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风险传染影响,并结合中国金融跨市场交互的特点,模拟构建了以银行业为主,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机构为辅的金融风险复杂网络系统。 

为全面反映我国银行业为主,保险业、证券业为支撑,新兴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金融体系特征,上述论文确定样本机构共64家,其中银行业机构22家,保险机构5家,证券机构23家,产业资本控股的金融控股集团6家,其他新兴金融机构8家(私募股权管理公司1家,资管业务1家,第三方支付1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互联网金融公司1家)。

上述工作论文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会随着风险发展而变化。

金融系统的网络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信用风险冲击下其聚类系数大幅攀升、平均路径长度缩小,金融系统网络的小世界特征凸显,但在流动性风险冲击下系统网络特征呈现出不同于信用风险的变化,金融系统的结构随着风险的加深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针对不同阶段的金融系统风险要采取不同类型的风险防控措施。

工作论文同时指出,不同类型的风险传导方式和冲击效力不一。

从情景模拟来看,信用风险传染呈现链式反应的特征,风险传染路径主要存在于资产负债关联密切的机构之间,可以通过日常监管捕捉和发现,当风险爆发后可采取阻隔风险源,切断风险传染路径的方式防控风险传播。流动性风险的传染则是瞬时在多个节点(金融机构)同时爆发的网状式传播,风险爆发的面较广,且金融机构的同步行动易造成合成谬误,将使风险放大或二次扩散至系统内其他机构。风险的隐蔽性较高,突发性较强,日常风险防控的难度较大。

因此,监管部门应树立动态监管、多维度监管的理念,对系统中重点区域、圈层进行动态评估,适时转换监管重点,及时将风险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

工作论文还指出,在系统性风险爆发时,银证之间是主要的风险传染渠道。

近几年,随着资管、债券发行承销和同业等多种业务使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联系越发紧密,宏观审慎监管应尽快覆盖到此类机构,建立日常监管协调和协作机制。

论文还提出,非银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其中,信托业作为资金供需方的中转枢纽,在刚兑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资金供需双方的风险传导影响;金控集团由于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股权结构复杂和风险隔离措施匮乏等多种因素,导致其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因此,应注重对信托、金控等非银金融机构风险监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