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李岩

考察上海过程中,11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来到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了解上海在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方面的做法。

2017年3月全国两会中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实际上,上述中心正是习近平做出指示后开始推进、建设的。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梳理得知,习近平十分重视城市工作,曾多次提到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智慧城市。这不但是解决大城市病的良方,同时也被看做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所提“智慧社会”的基础。

浦东城运中心建设的如何?这或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管理的方向。

习近平两次提出要上海“走出条新路”

浦东城运中心的模式或将成为全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这并非政知见臆断。梳理公开报道显示,习近平曾就特大城市治理问题,两次提出要上海“走出一条新路”。

6日当天,在浦东城运中心内,习近平坐在大屏幕对面的控制台中央:“城市管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此外,习近平还指出希望上海继续探索,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去年的全国两会中,习近平“下团组”来到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同样提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要持续用力、不断深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110、119、120多平台合一

在习近平要求上海走出新路子的背景下,浦东新区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应运而生。

习近平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对上海提出新要求几天后,《浦东时报》披露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新要求,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建设要以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导,通过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整合集中常态城市管理和非常态应急管理信息资源,推动城市网格化管理与社会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构建条块联动、条条协同的一体化社会治理体系新格局,探索浦东城市管理运行创新发展的社会治理新路径,全面提升浦东新区社会治理和城市运行综合管理水平。

政知见了解到,根据建设方案,城运中心设在浦东展览馆,将整合与城市管理和安全运行相关的部门(单位)管理类资源,如110报警、119火警、120急救、12345市民热线等,按照“多种平台合一,多项任务切换”的原则,实现平急结合、综合管理、运转高效。

现在,浦东城运中心被当地人喻为“城市大脑”。

浦东新区的新路子

已经建成并运营超过一年的浦东城运中心是如何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6日,工作人员通过城运中心的大屏幕上所展示的具体场景,向习近平演示了他们所尝试走出来的“绣花”新路。

屏幕上的实时场景中,施工工地的渣土车有没有加盖、有没有及时冲水、工人有没有佩戴安全帽,都逃不过这个“城市大脑”的“千里眼”。资料显示,浦东城运中心整合了109个单位、431个系统、308万智能水电气表、近4万物联感知设备、11.8PB(拍字节)海量数据,可以起到自动识别各种问题,迅速整改的作用,实现24小时智能化管理。《文汇报》披露称,它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物联网、视联网、数联网等感知平台对接,建设完善“神经元系统”,增强对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感知能力。在城市设施、环境等6大领域研发了50余个智能化场景,来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数据上,实现了归集、共享和应用。总结而言,这套系统通过体征、专项、应急三类场景,提取了接警数、实有人口、地铁故障等25项城市核心管理要素,实时监测运行体征指标。

举例来看,浦东城运中心开发了一系列专项管理模块,其中12345市民服务热线模块汇集了从多个渠道过来的群众诉求,系统自动对排名靠前的诉求进行实时抓取。比如挪车、噪音扰民等要求即知即办,5分钟内作出响应。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方面,浦东城运中心与在新区运营的6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同开发了协同治理平台,热力图实时呈现单车分布,当供需失衡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给单车公司和属地城运分中心,进行搬离或者补充。

《文汇报》称:“经过这一年多的探索和运行,浦东已经初步实现了城市运行管理‘组织成体系、发现智能化、管理可闭环’的小目标。”

逾500城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不难看出,实现对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浦东运管中心将大量互联网、物联网科技整合应用,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这些年叫得愈发响亮的“智慧城市”建设。

政知见(微信ID:bqzhengzhiju)的一个观感是,目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提出打造“新农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程提出“新型城镇化”,而已有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则落脚在了智慧城市的打造。实际上,习近平同样多次提出要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2016年4月,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上指出:

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

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

政知见了解到,智慧城市这个概念实际并不新鲜,西方国家同样也已经提出相关发展规划。目前的共识是,智慧城市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智慧城市已经被看做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0%的城市设立了智慧城市领导小组,超过500个城市均已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升级为智慧社会

需要提及的是,智慧城市不是数字城管、信息化建设的简单替代,而是撬动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和法治化的支点。

《人民日报》今年早些时候曾刊文指出,要在升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用法治手段确保网络安全,鼓励居民利用各类技术平台参与城市规划和治理,形成“共治”的新格局,进而实现“共享”的目标。

最后,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审视,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智慧化方向又迎来了升级。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报告中提到的智慧社会而非智慧城市,有学者分析认为,这说明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被摆到了新的高度,信息化的举措、战略不仅仅在城市里,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

资料 | 澎湃 文汇报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丨李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