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成年的地表最强一米五

这次瑞典公开赛,人生第一次以成年人身份参加比赛的伊藤美诚(年轻真好)能连续拿下刘诗雯丁宁朱雨玲,倒真不是说她的打法有多先进,或者状态多好。

但是要聊她这次一系列比赛,首先要重新理一下这个新的塑料球。

关于球

首先,球的直径因为公差范围有所上升。之前赛璐璐球的直径公差是40毫米正负一毫米,而现在的塑料球公差是40到40.5毫米,所以常叫40+。制造时厂家通常卡范围的下限制作,所以实际上过去赛璐璐的直径更接近于39.5毫米,现在的塑料球更接近于40毫米。

球的直径上升,体积也就加大,根据空气动力学,球运动的速度衰减变大;根据伯努力定律,旋转的衰减也变大。(物理书扔下很多年,再往下不会了,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参考高中大学物理,咳)

其次,现在乒乓球的材质变成了ABS塑料,相对原来的版本的塑料球弹跳有所上升。

所以,综合下来,就现在所知,这个球相比之前的材质,速度旋转衰减都更快,弹跳有所上升。

对不起,我膨胀了

这带来的直接影响,首先是防守变得更加困难。

以前的球,防守如果击球点比较早,能很好的转化来球的速度旋转到回球速度上,经常能顶住对手;现在的话,因为速度衰减比较厉害,单纯的防守回球过去速度已经衰减的差不多,对手往往有从容的时间击球。

第二,因为新球的弹跳比较高,对手除了有时间准备击球之外,还有充分的空间发力。

所以,现在的球,相比之前,进攻的难度下降了(来球的旋转下降,速度变慢,弹跳变高,下坠快了),防守的难度变高了(很难防守出质量)。

好了,有了这两条,说伊藤美诚。

新的正常打法

伊藤现在的打法其实不能说是很先进,正好相反,如果你观察现在球的趋势,只能说是很正常。

以前谈论生胶打法的时候写到伊藤美诚

之前说伊藤美诚:

如果说王涛的生胶打法仍然是个模板的话,那么描述起来大概是这样:反手为主,站位近台,依靠实力变化和速度吃饭的打法。现在的伊藤美诚是已经非常少见的不加掩饰的强调反手生胶的运动员了:因为身高的关系,她的站位近台;手感绝佳,防守不错,所以比赛中来回很多;来回多了之后线路变化就出来,所以也有一定的变化。

不过伊藤美诚最大的特点,私人认为,倒是在于她的狠劲:以她的身高,不会打出李晓霞那样的质量,但是相持中一旦有任何可以下狠手的机会,伊藤美诚很少错过。这方面来说,她有点邓亚萍的感觉:因为她的身高,对于正常人来说不是机会的回球,对于她来说可能就是高球。

这点上说,伊藤美诚是现如今这个年代版本的王涛和邓亚萍式生胶选手。

相比于那个时期,她现在反手半台的相持几乎没有平稳的过渡或者借力球,要么在发力,要么在变化;所有反手半台的相持第一下起来对手没发力几乎一定自己发力。这一下顶住对手之后扑在台子上进攻,球到正手一定下手死拍。

想想看:现在这个球,发力非常容易,以前很多中性过度相持的球,现在其实都能直接进攻。男子乒乓球已经证明过这点了。甚至在更早刚改塑料球的时候,就有很多各个水平的运动员反映过这个球怎么好像打比拉还容易。

所以在这个特点上,虽然女子相持球的速度看着很快,但是落台之后的威胁已经降低了很多。发力看着凶狠,实际上是很合理的选择。

与此同时,又因为这个容易发力的特点,现在这个球,不像以前强调厚实的来回球和绝对能扛住的实力,能保证命中率的情况下,几乎三到五下定胜负。

所以综合来说,伊藤现在的打法很快,很凶,但是实际上对于这个球,是个理性的选择。反倒传统的左右连续相持的女子乒乓球,开始变得是个博弈上净亏的策略了。

而这甚至都不是多新鲜的事情:从这届瑞典公开赛到亚运会到世界杯甚至到前年世界杯的平野美宇,几乎但凡成绩亮眼的选手,其实都开始在寻找能最先发力的机会了。

这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不拘成法

但是伊藤能到现在这个位置,也和她自己对于球的理解有关。

相比于现在乒坛几乎所有其他人,伊藤对乒乓球的理解不拘成法,并不太参考之前和自己打法类似的选手的特点,自成一派。换句话说,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感觉制定训练计划和执行比赛,几乎不参考别人。

她对各种球的应对,几乎没有一定的规矩,完全看自己想法。这次瑞典公开赛接发球的变化,球的运行速度,反胶绝对无法模仿,而且也没什么之前的选手这种方式处理球。

所以她这个风格,一旦打出来,在她的范围之内像想赢她,必须比她更极端才行:如果相信自己能赢六个,那么就不能害怕自己连续输四个。

而这要求越到关键的时候越坚定,但是因为大部分人不在这个风险档次上打球,所以很难做到关键的时候比她更莽——对于别人来说是几乎让人心跳过速的高风险赌博,对于伊藤来说,可能就是个平常星期六。

不过反过来说,伊藤这个打法针对性很强,她也把相当多的心思用在了和中国队的身上,对其他协会反倒没有这种锋芒。

随心打,谁都能赢,谁都能输

战术应对

伊藤的球当然不是无懈可击的。

前三板方面刘诗雯的策略是对的,必须有大量的底线长球牵制对手;哪怕对手知道你要发也必须要发。这个球虽然有风险,但那是站在传统的坐标轴范围里思考的结果。如果把伊藤现在的这种打法看作正常情况,那么要想赢她,就要在策略方面比她更加极端,更莽才可以。

反手底线长球之外,接发球环节其实也必须尽量先去正手。这是朱雨玲没做好导致溃败的地方。战术上说,朱雨玲太多的想先给住反手然后往正手变,但是现在伊藤的反手压力给上之后正手变不过去了,即便抗打如朱雨玲。

如果一旦形成相持,必须有非常坚决的直线,而且质量要高。不止速度力量,更多的综合质量高:落点长,线路直。这其实是从有乒乓球开始起就有的博弈,反手半台非常之凶猛的对手,正手必然有空档。反手生胶打法很多时候强弱点和直板单面很像。

一个反手直线能带来的区别,看看王皓2004雅典奥运会打柳承敏就知道。

不过这些都是战术上的变化,是“如何针对伊藤美诚”的比赛计划变化。成名老将几十年的积累几乎很难从头大修,所以需要这种战术变化,但是新的可能性并不局限于此。

新球的新纬度技术

女子乒乓球,过去几十年不动的核心近台连续快速相持的打法面对现在这种越发力越越合理的大趋势可能终于会有根本性动摇。在未来的对局中,如果对手近台发力质量和命中率开始会常态化的变高之后,在中台能发力把对手近台发力顶回去的选手会在选择上宽阔很多——球在运行中质量下降快,一方面让近台发力容易,另一方面落台之后对手退台回击的可能性也大很多。

未来的乒乓球会在更加立体的维度上对运动员作出要求:近台能打出命中率很高的三五板击球之外,在中台也要有发力强对抗对手高质量击球的能力。颗粒胶皮在这个新球下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反胶最先进的地方仍然在于可以在各个击球点发力打出质量。

未来女子乒乓球需要的新纬度

相比于前辈,王曼昱和王艺迪们有其他的可能性。她们有更强的身体能力,更针对现在趋势的技战术,允许她们在更开阔的维度应付伊藤们这种新的标准。

为什么我会做出这个判断?

因为这是在男子乒乓球中已经发生的事情。

详细的部分会在未来的男子讨论中提及。

思路和变化

最后说说女子技术男性化。

首先说,在大多数被谈及的时候,这个词都更多是一个口号,没什么实际意义。单纯的照搬男选手对于女子来说意义不大,因为有些关键环节女子选手做不到:例如反手拧拉之后的移动能力,例如绝对的击球质量。

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学习的,比如说处理球的思路。很长时间以来其实中国女队并不是最积极搬男子技术风格的球队,因为她们的方式赢球。但是现在伊藤出现了,中国队要做选择了:

要么在策略上克制伊藤,例如用削球来抓她(仅举例)或者在战术上针对她做大量准备(全世界的球队都在等着看)。

要么就接受在现在这个规则下过去几十年的这一套技术需要根本的思路变化,重新认识什么才是现在的正常,接受未来的女子乒乓球也不再是侧重近台的攻防转换,而会更像男子一样追求在各个击球点高质量的进攻对手了。

两种选择都情有可原:选择前者因为现在的资本仍然厚实,就这么放弃好像不太明智;后者的话,人家按照之前的说法都能一次比赛连续赢你王楠张怡宁牛剑锋了,还抱着原来的东西安全能安全到哪里去呢?

版权声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均为原创,

版权归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转载,请事前联系我们:

除了不定期推送独家原创文章,我们还不定期奉送独家比赛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