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商业史上,徽商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商帮,与晋商、潮商并称中国三大商帮。徽州地处安徽南端,此地田少人多,农业经济已不能养家糊口,而经商的利润却引诱着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走出山乡。到明代,人十之八九皆务商贾。有一首诗说道:“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蝇头。风气渐成习,持筹遍九州。”

徽商主要经营的是盐;两准盐商大半是徽州人,最有名的是黄汪、吴、江、程、徐、郑、曹、宋、鲍、叶诸姓,在明清小说中,凡说到盐商故事,其主人公或姓汪,或姓程,足见其影响之大。其次是经营粮食、布帛、茶叶、木材,这几项在当时都是国内市场的大宗商品,茶叶还是出口的重要商品。后来又有典当业商。

徽商曾称雄明清商界五百年,富可敌国,家产过百万两、千万两白银者比比皆是。为何最后衰落下去了呢?徽商的衰微,大约从清道光年间开始,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其内部原因。

1、摊派赈灾

徽商的主要业务在盐业上,清初,两淮盐纲课税不到200万两,乾隆年间增至400万,嘉庆后期再翻一倍,达800余万。这还是明文规定必须上交国库的数字。至于各地官员衙门的私自征纳、索贿受贿之数不在其内。

当时的摊派也是十分惊人的,名字好听,叫做“捐输”。这里发洪水了要出钱赈灾,那里闹饥荒了,要出钱买粮赈济百姓。从康熙十年到嘉庆九年的一百多年中,两准盐商前后捐输给朝廷的资财达4000万两,每次多则数百万两,少则数十万。

2、助饷

即帮助朝廷开支军费,这名义上是商人自愿,实际上是政府榨取,因为若有的商人不“自愿”,他的商业活动很快就会因别的什么原因而中止,甚至受到更为严厉的刁难而倾家荡产。

嘉庆三年三月到八年一月的四年中,两准盐商助饷达700万两。如此为国为民的好事,是在消耗徽商大量的商业资本的前提下做成的。

3、西方殖民者冲击

鸦片战争后,国门打开,西方商品倾销我国各地,徽商明显竞争不过,逐渐落入下风。同时,随着洋商的出现,国内买办阶级勾结官绅,也成了徽商的劲敌。

4、太平天国运动破坏

洪秀全定都南京后,江浙沪皖是清兵与天平天军交战的主要场地,频繁的兵火、抢掠,尸首遍野,庐舍为墟。徽商积累起来的财富被扫地一空,徽州人口大量死亡,都使得徽商失去了发展的基本社会环境,焉能不垮。

5、徽商奢靡浪费

徽商自己的奢靡也是造成其衰落的一大原因。据估计,徽商用于“肥家润身”的钱财占商业利润的一半。赚钱了前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买田造屋。徽商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出来经商,壮年时发达,年老则落叶归根,将所赚金银置田筑室,安享晚年。有的商人年老不一定回家乡,也会在繁华城市或富腴之地买田造屋,以利子孙。

建祠堂、修坟墓、叙族谱、购买族产和族田,为本家族的香火兴旺投入了大笔资金。歙县大盐商鲍启运捐资购买族产1300余亩。侨居杭州的鲍概等八位商人捐资巨万,建立宗桐,并输族产。进步的经商观念与落后的宗族意愿在徽商身上混为一体。

在扬州的徽商们居必园林,食必膏梁,穿必丽服,玩必美姬;婚嫁丧葬,动辄数十万,真正是躺在商业资本上过着靡费奢侈的日子。如此内靡外耗,近代徽州商人除少部分人与沿海商人结合,投资近代工业商业,大部分人终于内囊耗尽,“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