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身体不舒服,项目取得的成功没有讲完...”

中国又一颗“巨星”陨落,他曾说,“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

他叫王焕玉,是神舟、嫦娥、天宫、悟空、慧眼等重大航空航天工程设计专家。

2018年11月4日17时12分,在做学术报告时,他突发大面积心梗,送医期间不幸逝世,年仅64岁。

这是他人生最后一场报告,是这位科学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写照。

王焕玉教授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竟然是一句道歉: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对不起,项目取得的成功没有讲完……

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时,忍受着身体上怎样的巨大疼痛。说完这句话,他扶着桌子再也没有站起来!

王焕玉,跟几乎所有默默无闻奉献的科学家一样,他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太陌生了。

我们知道他的方式太过于悲伤——直到网页上发出了他逝世的讣告,直到他的名字和照片失去了颜色,我们才第一次听说了他的名字,也才第一次知晓了他的贡献!

网友悲痛地说:我们不想再以这种形式知道您的故事和名字了……

今天,我们向他致敬!为中国航天和探月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顶级科学家——王焕玉!

致敬,缅怀!

我国成功发射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HXMT)“慧眼”,包含了王焕玉研究员从毕业到退休36年不懈奋斗。

为“慧眼”奋斗36年,填补我国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研制空白。王焕玉长期从事高能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和宇宙射线探测研究。

2015年12月,左起,卫星系统副总指挥尤睿研究员、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潘腾、卫星系统副总指挥王焕玉、HXMT前首席科学家李惕碚院士、HXMT工程副总师顾逸东院士

1992年至2001年,他参加了我国载人航天神舟-2飞船空间天文分系统项目“太阳和宇宙天体高能辐射监测仪”,任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项目获圆满成功。

自2003年起,他一直领导探月工程X射线谱仪、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有效载荷和地面应用系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硅阵列探测器、电磁监测试验卫星高能粒子探测器、天宫二号伽马暴偏振探测仪等项目的研究和研制。

他领导开展的月球X射线荧光探测是一项开创性科学工作,在我国尚属首次。

在国外封锁、国内缺乏参考资料,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制成功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X射线谱仪和嫦娥三号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仪器的领先水平,并获取了大量科学数据和一批重要科学结果,实现多项技术突破,为探月工程和行星科学探测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5年12月20日,暗物质卫星在轨测试阶段王焕玉与学生一起值班

在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卫星工程中,他担任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卫星系统副总指挥兼有效载荷总指挥,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工程任务,实现了我国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零的突破。

“慧眼”升空

目前,慧眼卫星在轨运行正常,所有技术指标满足要求,已经获得丰硕的科学成果,其中首批成果已经在国际主流天体物理杂志发表。

学术贡献突出 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

王焕玉因学术贡献突出,获得多项奖励和荣誉:

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2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荣获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称号;

200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10年,荣获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在2011年和2015年,因在嫦娥二号卫星X射线谱仪和嫦娥三号卫星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项目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焕玉教授曾说过:终点就在那开始的地方!

他离开了,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将继续朝着中国的x射线事业的新高度迈进!让中国在这一领域领先世界!

王焕玉(右三)和同事在卫星装入火箭整流罩现场合影

秋尽,冬来,寒风起,落叶飞。

希望其中一片携带着王教授的心愿,掠过月球,飞到星际。

因为那里,才是他心灵栖息的地方。

想看更多的军事历史内容,了解更新的游戏相关内容,关注《战舰世界》微信公众号,前往官网网站(http://wows.kongzhong.com/),或者点击文章下方“了解更多”。军事游戏,一步到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