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当你饱餐一顿之后为什么会感到“吃饱”甚至“吃撑”?最近,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的实验揭示了导致饱腹感的大脑机制,这一过程涉及由血糖水平升高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人类大脑中控制饥饿感和饱腹感的神经回路可以改变这些感觉之间的联系,从而调整进食行为,维持食物摄入和卡路里消耗之间的平衡,科学家怀疑这种可塑性可能会因身体肥胖而改变。

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基于对小鼠的实验得出结论称,这些大脑神经回路在进食时会被激活,随后调节进食行为,然而这种激活并不是通过改变大脑神经回路的“连接”来实现的。

科学家聚焦研究了大脑底部下丘脑的POMC神经元,它可以限制食物摄入,与大脑其他部位的大量神经元相连,这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是可塑的——它们可以依据荷尔蒙波动,在短时间内做出连接选择。同时,他们还观察到小鼠正常摄食后该神经回路未发生改变,但是与POMC神经元相关的其他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实际上会改变形态结构。

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星形结构的神经细胞,科学家最初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是因为该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包裹着POMC神经元,限制它们的活性,其作用有点儿像“刹车片”。当进食之后,体内血糖水平会暂时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检测到该信号时,会在不到1小时内收缩:一旦这种刹车机制启动,POMC神经就会激活,最终形成饱腹感。

令人惊讶的是,高脂肪食物并不会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重塑,这是否意味着油脂食物在满足饥饿感方面效果较差?科学家正试图确定它们是否通过另一个神经回路触发饱腹感,他们猜测增甜剂是否有同样的效果,或者是否通过提供一种让人上瘾的甜味而产生饥饿感,来吸引大脑神经回路,这些研究亟待进一步观察分析。(叶倾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