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全年,13艘23型护卫舰中有四艘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剩下的九艘全年出海时间不足1000天,战备能力已经跌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即使单舰性能并不弱,但可以正常运行的舰队规模严重缩水,这也明显影响了英国海军的整体反潜能力。但是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发现,如果23型仅仅具备反潜功能并不能满足未来需要,所以对该舰的设计进行大改,定位也从单一的轻型反潜护卫舰转变为中型多用途护卫舰。

(原标题:昔日"搜捕"核潜艇的军舰,见证英国"全球海军"衰退的几十年)

近日,美英两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域进行联合反潜演习,英军参演编队由“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大队组成,美军则派出了一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扮演“敌军”。


参演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和美国海军“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并行。

期间,英军23型护卫舰“诺森伯兰”号成功发现“敌军”潜艇,实施了模拟攻击,并最终“逼迫”该艇上浮。而这次反潜演习的主角,英国海军的23型护卫舰是英国海军航母编队,乃至整个英国海军当下的水面反潜主力。这型在役时间最长29年,最短也有17年的老舰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冷战”时期,英国海军的建设虽然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但却始终承担着抵御自北向南进攻的苏联核潜艇的重要任务,所以英国海军对驱护舰的反潜性能都会有较高的要求。

所以在1970年代末研制23型护卫舰时,是将其作为轻型反潜护卫舰来设计的。但是在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发现,如果23型仅仅具备反潜功能并不能满足未来需要,所以对该舰的设计进行大改,定位也从单一的轻型反潜护卫舰转变为中型多用途护卫舰。不过该舰还是着重突出了反潜能力,并为此采用了多项全新技术。


英国取得了马岛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海军舰艇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成了23型设计中的重要参考。

动力系统方面,为了降低本舰噪声对探测系统的影响。23型配备了独特的柴电燃联合动力系统,包括两台SM1C型燃气轮机、四台柴油机和两台GEC型电动机。

这样一来,在需要高速航行时可以使用燃气轮机和柴油机联合动力模式。而在需要进行反潜作战时,则可以采用柴油机和电动机联合动力模式,由于螺旋桨是由电动机驱动的,省去了齿轮箱这一重要噪声来源,所以静音性能比传统动力系统更强,对舰载探测系统的影响也更小。


23型护卫舰首舰于1989年服役,最新的16号舰“圣奥尔本斯”号于2002年服役,其中3艘卖给智利海军。

柴油机和发电机被设置在位于上甲板的一个整体式减震浮筏上,而燃气轮机和其它机械设备则单独安装在密封隔音舱室内。据称这些措施可使该舰的拖曳式阵列声呐的工作效率提高至少四倍。

除了降噪外,23型还搭载了由EH101“默林”反潜直升机、2025船壳声呐、2087型拖曳阵列声呐以及反潜鱼雷组成的反潜探测和打击系统。

整个反潜系统的核心是2087型拖曳阵列声呐,该系统由法国泰勒斯公司研制,主要用于3500吨以上舰艇的反潜探测警戒,是北约内除美国产品外最先进的声呐系统之一。英国海军的23型护卫舰中共有8艘改装了这种声呐,用于替代23型的26型也将配备这套系统。


23型护卫舰上的2087声呐,设置在舰尾,黄色的部分为声呐拖体,内含主动发射基阵。

2087声呐是一种低频主动声呐,包括主动发射阵列和被动接受阵列两部份,可以由一台绞车拖曳在舰尾,也可以由两台绞车分别拖曳。

相对于传统中高频声波,低频声呐发出的声波频率低于2千赫,在水中传播时的衰减更小,探测距离更远。而且当下潜艇消音瓦对低频声波的吸收能力较弱,可以进一步提高声呐的探测性能。


2087声呐示意图。

此外,相对于固定在舰体上的船壳声呐,拖曳式声呐由一根拖索于母舰链接,可以自由控制投放深度,利用海水状态的变化即可实现更大的探测功率和更远的探测距离,灵活性更强。

23型在设计之初没有直升机机库,仅具备临时加油功能,反潜直升机则全部集中停放在编队中的两栖运输舰上,由一艘两栖运输舰为四艘23型提供航空反潜支援。而在最终版上则增加了直升机库可以搭载一架“山猫”反潜直升机,后来被更先进的EH101“默林”反潜直升机替代。

英国海军航空兵的EH101配备有 AQS901综合反潜系统,可以投放“FLASH” 主/被动反潜信标来探测和追踪敌潜艇。机上可挂载最多四枚324毫米“虹鱼”反潜鱼雷,它配备了主/被动声音引导头,可自行探测到1700米内的低速潜艇并对薄弱部位发动攻击。23型上设置了两座固定式双联装鱼雷发射管,也采用了这种鱼雷。


EH101直升机投放“FLASH” 主/被动反潜信标。

在上世纪90年代23型批量进入服役的时候,该舰的全方位反潜作战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准,还配备了32单元垂发“海狼”舰对空导弹和两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整体作战效能出众。而在十几年后,作为一款多用途护卫舰与世界各国最新的护卫舰相比,反潜性能依旧较强,但整体性能已经落后。

按照规划,英国海军需保持一支包括19艘驱护舰在内的舰队方可确保“全球海军”地位。现役6艘45型驱逐舰为舰队决战主力,而负责舰队护卫反潜的13艘23型护卫舰在2023年至2036年间将逐渐退役,重任则交给新一代26型护卫舰和31型护卫舰承担,不过替换的过程并不算顺利。

英军原本计划建造13艘26型护卫舰,但在2015年以“设计不成熟”为由削减到8艘。但实际上,26型的纸面性能比较先进,排水量达到8000吨以上,甚至超过了最新的45型驱逐舰。这也导致这种高端型护卫舰的价格不菲,2016年时单艘造价高达12亿英镑。


26型护卫舰示意图。

手头拮据的英国海军自然很难承担这一支出,也没有外贸订单来拉低单价。所以退而求其次于今年9月采购5艘成本更低的31型护卫舰弥补缺口。31型设计排水量约为5000吨左右和23型相仿,武器设备则与26型基本相同但只保留了近程防空武器,所以只能承担低强度的护卫和巡逻任务。


31型护卫舰效果图。

英国海军在建造驱护舰时都倾向于采用大型化舰体的方案,具备更好的远洋航行能力。对比中国海军现役056型轻型护卫舰只有1400吨左右,主要在近海活动,而作为舰队护卫舰主力的054A型满排约为4000吨。

从对大舰体设计的坚持也可以看出,虽然英国海军已经捉襟见肘,但依旧在凭借“老底子”竭力维持一支全球海军的样子。2018年全年,13艘23型护卫舰中有四艘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剩下的九艘全年出海时间不足1000天,战备能力已经跌至十年前的三分之一,即使单舰性能并不弱,但可以正常运行的舰队规模严重缩水,这也明显影响了英国海军的整体反潜能力。


为了挽救海军人员长期严重缺编的尴尬境地,英国海军只能将每名水兵的海上服役时间延长3个月,并允许水兵回家过周末。图为23型护卫舰“圣奥尔本斯”号的水兵“监视”中国海军驱逐舰。

23型护卫舰诞生于马岛战争之后不久,这场战争也是“日不落帝国”海军最后的战斗力巅峰,可以说,23型见证了英国海军衰落速度最快的几十年,而现在英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规模甚至低于昔日的“学生”日本海上自卫队。

不过今日的英国海军依旧是全球性海军,也是北约框架内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海军力量,这是英国能在北约中保持较强话语权的重要实力后盾。英国还始终坚持与美国等盟国进行远洋演练和全球航行训练,在远洋作战、武器装备技术和对海权的理解方面有着深厚的积淀,但海军建设始终被国内经济、政治环境拖着后腿,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旭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旭_B1206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