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原种离地栽培示范。

从悬空根系上成串的种薯到梯田上马铃薯盛开白色的花朵,从带着泥土的果实到全自动加工生产线,从农民劳动的身影到灿烂的笑容……这些视频资料画面,浓缩的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马铃薯为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贸工农”全链条的产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的生动故事。

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定西市安定区地处甘肃省中部,属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全国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全区近50%的耕地用于种植马铃薯,种植面积多年来持续稳定在80万亩以上。近年来,该区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按照“一园三区”的总体布局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现代经营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马铃薯发展成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2019年产业园总产值达到32亿元。

科技育种推广良种覆盖

“推进马铃薯产业提质升级,必须走一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道路。”区种业服务中心主任崔元红说,“在产业园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的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马铃薯品质,推动产业上台阶。”

据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虎天介绍,为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园开展了种薯繁育、科技研发、绿色增产、科普培训等众多科研项目。同时与中国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建成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工作站1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重点实验室1个。

尤其是在种薯繁育中,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建成了以雾培和椰壳代替蛭石离地生产的连栋智能温室,改造提升了组培室、微型薯日光温室、育种网棚、种薯贮藏窖等种薯生产基础设施,建立马铃薯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园内马铃薯研究所建成的智能联动日光温室、雾培生产等先进技术已经落地生根,生产的微型薯已经出口到泰国、土耳其、沙特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产业园已建立起“原原种—原种—一级种”梯次扩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并通过总结推广“脱毒良种+种植密度+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的“五统一”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集成技术试验示范,使标准化技术覆盖率95%以上,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比例达到87%,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目前安定区已基本实现了优良种薯全覆盖,同时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操作,马铃薯产量大幅提升。

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

“在种薯繁育和绿色标准种植的基础上,我们将加工转化作为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突破口。”张虎天说,产业园已重点实施了马铃薯精深加工及主食产品研发、马铃薯加工废弃物循环利用2个项目5个子项目。

具体来看,蓝天公司年产1万吨马铃薯食品级蛋白提取生产线项目、薯香园公司马铃薯系列产品深加工技改项目和恒源公司马铃薯全产业链深度开发项目,推动了马铃薯的精深加工和主食产品的开发。而蓝天公司马铃薯生产汁水薯渣循环利用项目和鼎盛公司年产1万吨蛋白粉生产线建设项目,则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循环利用。

“园区给我们抱团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薯香园公司负责人杨新俊认为,通过园区规划推动,安定区在马铃薯全产业链上的潜力得以进一步释放。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10条、变性淀粉生产线9条、全粉生产线1条、薯制品及主食化产品生产线23条,年消化鲜薯60万吨以上,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8%,初加工转化率已达到84.4%。

同时,产业园实施了市场营销、大数据和品牌打造3大工程,建设了定西马铃薯电子商务创业园、田头市场、马铃薯产地交易市场、中国(定西)马铃薯大数据中心、马铃薯质量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品牌创建奖励等6个项目。

区马铃薯办副主任屠伯平说,产业园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定西马铃薯批发市场交易大棚、标准化储藏库、硬化场地等设施,搭建了羚羊鲜生电商交易平台,建成19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15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促进了全区马铃薯等农产品实现线上线下交易。

“龙头”带动探出扶贫新路

据采访了解,产业园围绕“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模式,通过实施马铃薯产业扶贫工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出了产业为基、龙头引领、主体带动、农户参与、联合经营的全链条产业扶贫致富路子。

“我们与蓝天公司有合作,销售有最低保护价,会员还能多卖两分钱。”安定区团结镇鑫源马铃薯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军说。

张虎天介绍说,蓝天公司牵头成立的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目前已入股会员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农机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2000户、种植大户600户。公司通过福景堂联合社把从事马铃薯种植、收购、贩运业务的合作社吸附在一起,探索走出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蓝天模式”,推行“蓝天贷”信用担保新模式,有效破解了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融资难题。

香泉镇香泉村村民吴俊山将自家的8亩土地流转给了爱兰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每亩流转费用是720元。“不仅有流转土地的收入,只要有空闲,我就到基地来打工,一个月能挣2800元。”

数据显示,园内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73家,其中175家经营生产马铃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吸收就业人口2万余人,同时园内30%以上的农户已加入合作社联合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