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要让其重回民间生活,依靠的不仅仅是政府引导,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广泛参与。这是非遗传播的过程,也是融入当下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证非遗特有的文化基因不走样,也需要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和平台,在传播、融入过程中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

郭青亲切慰问99岁的抗战老兵、老党员惠德泉(安康党办/图)

近日,《非遗之旅》体验团走进了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抗战老兵党性教育基地,这就是2019年3月4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亲切慰问99岁的抗战老兵、老党员惠德泉,他1920年11月出生,现年99岁,1942年3月参军,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军13余年,转战18个省市,历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日寇作战十多次,与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参与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湘南战役、解放大西南和进军西藏等战役,身经百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体验团探访队员与抗战老兵合影(图)

在瓦铺村村民委员会陕西省社科院派驻第一书记周梅介绍说:“瓦铺村位于茨沟镇北部,距安康城区30公里、距集镇3公里,从城区乘车约50分钟。总面积1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有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1.8万亩。”有15个村民小组,275户101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442人,是贫困村,计划2019年整村脱贫退出。全村以香菇、清酒、魔芋、生态养殖为主导产业,群众增收以务工为主,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121元,同比增长9.1%。

当天,茨沟镇文化站站长胡明带队徒步登上金龙山顶峰,据介绍称,金龙山有“五龙捧圣”之势,龙王山上“神龙三泉”千年未竭,东梁西岭之上9座古寨对景呼应,48座庙宇或居地脉之正、或得地势之先、或享幽丽特绝。村域整体风貌形如孔雀开屏展翅、凤凰引颈舒翼。

另一组探访队员随瓦铺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李支清带队徒步至古时为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最为便捷的盐丝古道必经之地,古道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商贸繁荣,因而得村名“瓦铺子”。瓦铺村历史悠久,村落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张姓、胡姓、邓姓、孟姓、石姓、兰姓、朱姓均为当时老户族。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陕”移民时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迁居此地,初步形成现存村落的雏形。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之后裔,姓氏多样,支系世次脉络清晰,主要姓氏大户有唐姓、朱姓、胡姓、惠姓、李姓等。

《非遗之旅》体验团在瓦铺村百姓大舞台合影(图)

瓦铺村古风犹存,是秦巴山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传统村落,既有多彩的民俗文化,又有丰沛的富硒特产,尤其是极具地域风情的清酒烤制、腊肉熏制、泡菜腌制、豆腐酿制、菜肴烹制等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村内不仅保存有500余间基本完好的秦巴山区传统民居——土坯石板房;汉滨区茨沟镇党委组织委员惠生林介绍时说,近年来,在陕西省社科院的精心帮扶和区镇的大力推动下,完成了整村发展规划和村级活动阵地建设,达到了标准化要求;全域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先后获得了“中国景观古村落”、“清酒之乡”等金子招牌,《瓦铺村金安盐丝古道生态文化保护》项目于2017年列入汉滨区PPP项目库,计划投资金额5亿元,相关规划设计工作已在进行中。”2018年10月入选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分别从事清酒加工、香菇种植、生态养殖等产业。

探访队员记录现场(图)

《非遗之旅》体验团由非遗专家、文化专家、设计师、媒体等组成的探访团队,分组采用旅游线路探访、问卷调查、监督探访等多种方式开展非遗文化体验的实践;就是这样开展各地非遗推广实效,正如陕西封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主任张晓志在瓦铺村实地探访后评价:“《非遗之旅》体验团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一扇门,是公众观察非遗的一扇窗,是传承人开展普及教育的阵地,是公众体验非遗的平台。”

《非遗之旅》体验团水上乐园鹊桥合影(图)

体验团宣传组侯海军,多元拓展组冯西平、龚家平、张富早,非遗美食组王莉、冯惠云,慈善公益组马艳艳、张小静等探访队员纷纷表示,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发现三秦非遗之美,也关注那些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保护之路上的“行者”,聆听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分享他们的艰辛与收获……(中国网/谢坤、张晓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