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提到的“大鼓包”,应该指的是潜艇指挥台围壳吧。指挥台围壳,是潜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初它的功能是提供人员进出和观察瞭望,后来技术发展,指挥台围壳的功能越发多起来,像潜艇探测通讯的众多设备,如光电桅杆、通讯天线、导航雷达,还有通气管之类,都将指挥台围壳当作容身之所,且可以伸缩,潜艇上浮状态时伸出来,潜艇下潜时缩回围壳里面去。

  潜艇之所以要设计指挥台围壳,顾名思义,它就是指挥的地方,而要想进行指挥,就少不了一系列的观察通信能力,所以,在这个指挥台围壳内,就安装有潜望镜、通信天线、雷达等,而且这些设备被设计成伸缩式桅杆,平时收在指挥台围壳内,需要时上升到一定高度,有时甚至露出水面一定高度进行观察。

  1902年之前的潜艇,也没有这套设计,比如美国邦联海军的“汉利”号就没有。当霍兰搞出近代最初的实用性军用潜艇时,他为了方便潜艇人员上下和水面航行的指挥,设计了最初的指挥塔围壳,当时围壳的尺寸和样式还真像个鼓包。

  但这个架构在各国的航海专业词汇中有着不同的表述。低地国家和英国都将其称为“fin”,据说霍兰就是看到鱼背鳍才想到设计这样一个结构的。法国人称之为凉亭,美国人则称之为“帆(美国说法是霍兰亲自定名,也知不道应该信谁)”德国人直接称为“指挥塔”。

  我们国家的早期的核潜艇,在设计上仿造前苏联早期核潜艇的特点,背上设计一个大鼓包,其实就是当时制造潜艇工艺技术相对落后,没有大尺寸的卷板机,制造不出大直径的艇壳,造成潜艇的围壳直径较小,而艇上的导弹又是携带核弹头的战略核导弹,射程都在万公里以上,又都是垂直发射,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们在潜艇原尺寸基础上加了一个鼓包,就是存储发射核导弹专用设备,这个鼓包虽然解决了核导弹存储发射的问题但在潜艇潜航的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流体力学的原理,给潜舰带来了较大的噪声,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落后的设计逐步舍弃。

  未来如果科技进一步发展,可以实现无死角感知周边和远距离状态,甚至实现无人智能化控制,那时可能会取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