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一般立后这种事情一般是需要大家一起审核的,所以册封的大事需要事先禀报,仲谋还升孙弘为太子少傅,仍兼任中书令;升孙峻为武卫将军,掌管禁军;升吕据为太子右都督,负责军事。这样就形成了以诸元逊为首,以孙弘、滕胤、吕据、孙峻为辅的辅政班子,这种结构想必是仲谋精心设计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曹丕托孤于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曹叡托孤于曹爽、司马懿,在仲谋看来都不成功,托孤给一个人,容易形成权臣,帝王反成傀儡;托孤给多人,不容易形成核心,大家互相设防,效率低下。

托孤给两个人,就更不可取,不内斗都不由人。仲谋以诸元逊为首辅,让他发挥才干,放手辅佐幼帝振兴孙吴,但又给他安排了一个助手团队,里面有宗室,有亲属,有近臣,也有老将后代,他们分别掌管军政事务和禁军,是助手也是监督者,诸元逊如果有异心,无法一手遮天。诸元逊上任后尽心尽力,对于国家法令中有不合时宜的都逐条列举向仲谋禀报,仲谋对他的意见均表示同意。吴大帝太元二年(252)元旦,病榻上的仲谋下诏,册立太子以外的其他几个儿子为王。

仲谋共七个儿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四子孙霸已死,在世的除太子子明外还有三个,包括被废为庶人的孙和,他们都被封为王。孙和被废后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突然接到诏令被封为南阳王,驻守在长沙;仲谋的五子孙奋被封为齐王,驻守武昌;仲谋的六子孙休被封为琅邪王,驻守虎林。仲谋之所以这样安排,同样也是为巩固太子继位后的政权所考虑,仲谋希望子明执政后有三个哥哥在外为依托,皇位坐得更稳当。然而有人对仲谋确定的辅政方案有不同想法,这个人是潘皇后。她刚当上皇后没几天,野心却异常膨胀,潘皇后派人找到朝廷中书令孙弘,向他询问吕后称制的情况。

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后吕雉之子刘盈继位,政权实际上由吕后掌管,刘盈后来死了,吕后干脆临朝称制,成为事实上的皇帝,分封吕氏子弟为王侯,掌管军权,又任命亲信审食其为丞相,掌握朝政。按照潘皇后的想法她的儿子一旦登上天子之位,就不劳诸元逊等人辅政了,她可以包办。可是潘皇后没成为第二个吕后,在侍奉仲谋期间由于过度劳累,她病倒了,宫人们趁其昏睡,一起动手把她缢杀,之后假称是被恶鬼所害。看来潘皇后的人缘差到了极点,就连身边的人都这么厌恶她,只是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的秘密还是泄露了,有六七个人被杀。

到了这一年的2月,仲谋再次下诏改年号为神风。仲谋病情加重,众人多次请王表为仲谋请福,王表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找个机会溜了。4月26日仲谋驾崩,享年71岁。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司马懿、仲谋先后去世。陈寿评价仲谋是勾践那样的奇才,是一代英豪,他继承父兄的事业,独据江南,与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就了一番大业。但也指出仲谋性格好犯忌,喜杀戮,到了晚年,这些缺点更加明显。裴松之则认为仲谋废弃毫无过失的太子,为国家大乱埋下了祸根。仲谋死后太子子明继位,由于他中途被废,死后没有皇帝的庙号,也是一位“少帝”,史书用他被废后的爵位称其为会稽王。

子明继位后改年号为建兴,谥父亲仲谋为大皇帝,史书称吴大帝。建业附近有座钟山,因仲谋祖父名孙钟,为避讳改其名为蒋山,仲谋的陵寝就在蒋山之下,称蒋陵。今天的具体位置在南京市东郊的钟山南麓,随葬的还有步夫人和潘皇后。恰好伯言本族有个叫陆胤的人在尚书台担任选曹郎,正有公务要去武昌,孙和换了便服偷偷去见他,二人在一辆车上密议,决定由陆胤把有关情况告诉伯言,让伯言再伯言上表,谈到仲谋与杨竺的对话,仲谋大怒,认为是杨竺泄的密,但杨次上表劝谏。竺矢口否认。

仲谋知道杨竺是鲁王的死忠分子,也不可能把消息告诉伯言,其中一定有隐情,就让杨竺调查。杨竺怀疑到了陆胤,他告诉仲谋,陆胤刚好去过武昌,伯言的上表紧接着就来了,消息一定是陆胤泄露的,仲谋下令把陆胤抓起来拷问,陆胤为掩护太子,就说是杨竺告诉他的,仲谋下令把杨竺也抓了杨竺经不起拷打,只得违心承认是自己说出去的,仲谋把杨竺杀了,陆胤起来。从上面这件事上看,两派的斗争相当激烈。为打击对手,全琮父子突然揭发了一件事。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