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元是因为疆域太大而短命,也不是没有道理,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文化的冲突。

直接一点,治理天下要钱,可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朝廷的赋税,但谈到赋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从“井田制”到“初税亩”,到“垦荒令”,再到以后的“两税法”、“一条鞭法”等,从征收“公田税”到征收“私田税”,从征收实物税到征收货币税,解决的就是收什么的问题。这中间,大约花费了上千年的时光。

收多少呢?收多少合适,自然需要统筹安排,古时朝廷制定一年的赋税定额,一般以30年的平均收入为依据,普遍认为这种算法比较科学,但这种算法,其基本条件就是:你得知道朝廷有多大的盘子,即知道朝廷到底有多少亩地,这又涉及到土地的丈量、统计。

该怎么统计这些土地数目呢?

秦始皇根据实际情况,发明了“黔首自实其田”,让老百姓自己上报有多少亩地,这种做法被后世沿用,将任务落实到地方,落实到个人,看似条理非常清晰,但其中的问题是:人都是趋利避害,都是自私的,上报土地数目关系到个人利益,古人不笨,他们能老老实实的报吗?

于是呢,西汉就出现了“度田不实”,到了东汉,更是“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占”,全国性的不老实,皇帝即便狠下心来杀几个人,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至于到了宋朝,到了明朝,还是没有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人说,老百姓上报不老实,那官府不会自己核查吗?

13年时间,只核查了京西、河北、河东、陕西等五路之地的250万顷土地,要知道,北宋一共15路,13年的时间只核查五路,据后世推算,只占全国征税田亩的54%,工作量就能有这么大,况且,全国性的核查土地,多多少少都会触及到一些地方上的利益,以上种种该怎么平衡,都不是简单的问题。

如此一来,朝廷在赋税上就有点搞不明白,倘若还延续先前的方法,还多多少少都能收到点钱,但宋之后的元呢。

以游牧起家,天生不善农耕,愣是学不会或者根本不屑于学习中原王朝统计、管理方法,搞不清天下有多少土地,搞不清自己家底有多大,没有办法,就只能保持原先的习惯,以游牧为主,将好好地土地闲置,乃至于让它们都长了草,结果是:

中原是农耕经济,自然以农耕为主,土地税是府库收入的大头,可朝廷呢,入主中原后,却偏偏不善于管理土地,没有农耕经济做依靠,导致少税乃至无税。

朝廷没税会怎么办?

先不说养民,就说养官,皇帝是需要官员辅佐的,但官员呢,也不能给你白干,他的领工资,他的养家糊口,这笔钱就得从朝廷府库当中来,但朝廷收不上税,没钱,怎么办?

公元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到公元1320年,元英宗才:定吏员秩止从七品如前制。

裁汰冗员,完善俸禄制,给官员发放俸禄,这又是一百来年的时间,即便以前的不算,单从元世祖大都定都以后算,也有近50年的时间,这么多年,到元英宗时才完善了俸禄制,给官员发放俸禄,这以前怎么办?

只能鼓励官员贪污、抢劫,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以后,还收敛了一点,但也仅仅是:朝廷及北方不打仗的地区,可以给官员象征性的发放一点俸禄,至于其他州府县,就由着官员们可着性子胡来了。

允许官员贪污乃至于抢劫,公元1320年才改正过来,元朝是公元1368年灭亡,此时,一多半都已经过去。

一个王朝,大部分时间公开允许官员贪污、抢劫,以至于成了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状况下,老百姓能有好日子过,老百姓活不下去,这个王朝能长远吗,所以,元朝短命,并不完全是因为疆域太大,而是,死活不肯放下身段,不善于或者不肯发展农耕经济所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