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角地”如何变废为宝?记者7日从我市利用主城建成区边角地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启动会议获悉,2018—2020年期间,重庆主城建成区将利用“边角地”建设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区环境。记者还打探到,在具体分布上,渝中区5个、两江新区10个、渝北区11个、江北区4个、北碚区10个、沙坪坝区8个、九龙坡区3个、南岸区10个、巴南区25个、大渡口区6个。快看看有你家门口的吗?

增强人民幸福感 利用边角地建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

所谓主城建成区边角地,主要指未登记土地使用权属,实际控制人为区政府(管委会)或市(区)土地储备机构(投融资平台),不宜单独实施项目建设且土地面积大于1亩的国有土地。

市国土房管局局长董建国介绍,利用边角地建社区体育文化公园是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的安排部署和唐良智市长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主城‘四山’‘两江四岸’生态及游憩功能建设,实施增绿添园,用心办好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小事、好事、身边事"的要求,提升城市品质,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国土部门经过大量调研论证和借鉴外地经验,启动实施主城建成区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工作。经前期筛选,筛出了92个地块建设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将布局各类健身设施1223个,其中五人制足球场23个、标准篮球场83个、三人制篮球场21个、羽毛球场154个、排球场40个、乒乓球场370个、其他健身设施532个。建成后,可形成满足群众就近健身锻炼、社会交往需求的高品质邻里中心,服务周边市民约213万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对于提升城市品质非常有好处。”重庆大学房地产学院教授王林表示,将边角地建设为社区公园有利于生态多样性,不仅能提供市民活动休闲场所,还能改善脏乱差态势,是提升城市品质的民生实事。

本次利用“边角地”打造体育文化公园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什么?记者也采访了市设计院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主要是充分考虑重庆的地形特征,并结合市民需求来进行设计。“现在公共的小型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较缺乏,市民也希望多建设类似的设施。所以在本次‘边角地’利用项目中,我们会充分考虑这些元素。”

“我家小区附近就有一小块闲置的地,被一些人占去种了菜,弄得臭气熏天,如果建成社区公园就太棒了,不但空气和环境好了,还多了散步锻炼的去处。”家住江北石马河的市民陈娇敏表示非常期待。

因地制宜将按三种类型建设

不同类型的地块,建成的公园类型也不一样,大体分成3类开展建设:

类型一示意图

第一类可打造综合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地块较为规整、高差不大、面积较大,23宗806亩(约占44%),适宜建设一定数量的足球、篮球、排球场等大、中型体育活动场地,配套部分书吧、医疗服务点等附属设施,一站式满足周边居民全龄休闲健身需求。

类型二示意图

第二类可打造亲水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地块低缓狭长,27宗674亩(占36%),以河岸滨水生态景观为主,植入健身步道、羽毛球和乒乓球场等小型运动健身设施,配套文化康乐设施。

类型三示意图

第三类可打造园林型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地块较为狭长或坡度较大,经整治后适宜进行紧凑布局,42宗375亩(约占20%),以园林绿化景观为主,建设少量的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等运动场地,配套儿童活动、文化康乐设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