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大师,未必有高的职称,可能他只愿意与学术为友,也亦或是淡泊名利。

他是北大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具有很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却甘于从事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带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连拿五届总分第一。

然而,意外的是他至死都没评上博导,却留下了《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数学分析新讲》(共三册)、《微分拓扑讲义》三本基础教材,获得院士好评。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北京大学数学教授张筑生。

1940年出生于贵阳市的张筑生,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3年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北大百年校庆时,他的编号为001的博士证书被当作珍贵文物展出,见证了北大的历史,也证明了他的不凡。

张筑生到底多厉害?他很有才华,也是极为重视教学的教授,是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师之典范。

1982年张筑生就在硕士毕业论文里,把著名数学家Smale 提出的‘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干掉了,其才华让众人折服。因其超强的学术能力,答辩委员会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然而,当时校长张龙翔过于谨慎,让张筑生错失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以至于第二年,张龙翔专门请了一百多位专家给张筑生一个人搞博士论文答辩,可谓是古往今来少有。

而后来,张筑生编写的《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成为该学科国内最早的研究生教材,廖山涛院士对该书的评价是:“有了这本书,一大批年轻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学科前沿。”

然而,廖院士从不表扬谁,唯独对张筑生是个例外,他惊叹张筑生的知识面广博得惊人。曾是北大数学系“十大才子”之首的陈天权,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十多年来他一直把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首选教材。

张筑生就是这么一个极为有才华的人,却甘心编写教材,做种树的人,让后人乘凉。他淡泊名利,用心追求纯粹的学术。或许,他一生的成绩很难量化,但是对于中国培养更多高级人才,却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北大,只有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而编写教材则不算科研成果。”

张筑生教授其实很明白,编写教材费时费力,但是在接到编写教材任务时,却没有犹豫。他放下手头的学术课题,此后的5年间,白天教学,晚上根据教学讲义整理书稿。用手写出了《数学分析新讲》一、二、三册,而这是他毕生3本教材之一。

除此之外,他带领数学奥赛国家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连命都搭进去了,这些工作却无法计入教学工作量。但是自1995年,张筑生受命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一干就是五年,让中国队连拿五届总分第一,其中3次所有参赛选手都获得了金牌,这样的成绩,在世界范围内开了先河。

编写教材、做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教练,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高度,可是对于张筑生这样的天才来说显然不是,他只是甘于从事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对于工作并不挑肥拣瘦。

然而,张筑生教授取得的成就不凡,具有很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但是他却至死都没评上博导,让许多人感到惋惜。不过,他本人却受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而其编写的教材也会继续为国家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