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陈寅恪、潘光旦、梅贻琦一起,并称“百年清华四大哲人”。

他培养了79名院士,23位“两弹一星”功勋者中,超过一半是他学生。

他终身未娶,教出79名院士,晚年却沦为乞丐

然而,他却被时代遗忘了……

柴静曾说:那是战乱烽火的时代,后来的重要科学发展所依仗的这些人,是他在那时满地焦土上栽下的桃李。——可是我为什么不知道他?

01

1964年10月16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荒原上试验成功。

中国对外发布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

一个成立不久的新中国,

一个百年来受尽屈辱的古老民族,

在原子弹、氢弹和卫星(两弹一星)科研领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这才被认为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1999年,

23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们这才发现,这些不同领域的学科开创者,

竟然与同一位老师的教育有关。

23人中,有13人跟他有直接的师承关系,

其中有9人更是他的“爱徒”!

而当我们为这些科学家鼓掌喝彩的时候,

这位老师却被历史遗忘了半个世纪。

这位老师,就是叶企孙,

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

原清华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

叶老师决定了我的命运。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说:

叶老师对我的影响,

不仅是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说:

叶先生一贯爱护青年学生,

教书不忘育人,是我们永远怀念的老师。

著名的科学家、“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说:

叶老师,一位培养大师的大师。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说:

我一生得到他的爱护无尽……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前一度无人知晓,死后受万人敬仰?

02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幼聪颖,勤学刻苦,被父亲寄予厚望。

在父亲的影响下,

“读书救国”从小就植入了他的心灵。

15岁那年,叶企孙报考进入清华大学。

大学期间,他还在日记中写了一句话自勉:

“惜光阴、习勤劳、

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大学毕业,

同时考取了留美公费生,

去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

两年后,叶企孙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

他在哈大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

他的博士论文被各个科学家引用介绍,

中国人的名字首次在物理学领域得到世界认可。

此时,叶企孙看到了世界科学的大发展,

按理说,他可以从此留在美国,

利用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早晚会在物理学界绽放光彩。

然而,他深知贫弱的祖国被列强欺凌,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心想,只有我一两个人做出成绩,

对国家发展的推动是渺小的,

必须得建立教育体系,不断培养优秀人才,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救国”。

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

促使叶企孙立下“科学救国”的理想,

并把它作为坚守一生的信念。

带着这个信念,

叶企孙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轮船。

03

当时的中国,科教基础非常薄弱,

要在这样的土壤上培养人才,难度可想而知。

叶企孙一步一个脚印,为学科的创建奔走劳碌。

终于在1925年,他和梅贻琦一起,

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同时担任系主任,

开启了现代科学教育的大门。

实际上,物理系的教授就叶企孙一个人,

一到三年级,电学光学力学的课程全由他授课。

随着学生的增加,

叶企孙千方百计请来了一批老师,

其中包括吴有训、周培源、赵忠尧等等,

这些全是后来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叶企孙对学生说,我不一定教得好,

但我请来的老师对得起教育,对得起你们。

在清华,

叶企孙主动要求降薪,腾出经费,

让其他普通教师的工资比自己高。

1929年,

叶企孙组建清华理学院,并担任院长。

即使在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

叶企孙也要从国外购买最好的设备,

使得师生们得以继续完成研究课题。

他还带学生到野外进行物理试验,

一连数月吃住在山里,通宵达旦。

叶企孙对学生是出了名的照顾,

他能叫出物理系所有学生的名字,

还随身携带一个本子,

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他还把自己最好的呢大衣送给学生穿,

让假期无法回家的学生到他家吃住。

叶企孙住的清华北院7号,

它还有一个外号,“北院七号饭团”,

一句调侃,背后却是一段浓浓师生情。

原来,那里经常有很多教授和学生来蹭饭,

逢年过节,叶企孙就把学生叫到家里,

一起包饺子,让学生们有家的感觉。

04

1926年3月18日,三一八惨案发生,

这也是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背景。

当时,叶企孙的学生王淦昌和韦杰三参加游行,

惨案中韦杰三不幸牺牲。

叶企孙含泪安慰王淦昌说:

“我们的国家被人欺负,

就是因为实业落后,

而实业落后在于科学落后,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科学技术,

将来振兴祖国。”

王淦昌毕业时,叶企孙安排他到欧洲留学,

甚至领着他去听课,让他加强理论知识。

王淦昌从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时,

校方挽留他说:

“科学没有国界,中国太落后,

留在德国有利于你进行学术研究。”

王淦昌拒绝了,他说: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王淦昌后来成为中国核科学的开创者,

有人对他说,

若当年你留在国外,凭此成就可获诺奖。

他淡定地回了一句:

“但是,回国的价值更大。”

叶企孙唯才是举,

努力培养每一位有前景的学生。

他破例推荐刚上大二的李政道赴美留学,

李政道后来说:

“叶老师决定了我的命运。”

后来,李政道成为了首位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被誉为“血清之父”。

华罗庚当时还是个初中生,

叶企孙看到了他的潜力,

破格提拔他在清华算学系当教员,

又送他到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叶企孙功不可没。

华罗庚回忆恩师时说:

“我一生得叶老师爱护无尽。”

此外,叶企孙还送钱学森到美国学习航空工程,

送赵九章到德国学习气象学。

后来,钱学森成了中国导弹之父,

赵九章成了中国卫星之父。

……

像这样被叶企孙安排出国深造的还有很多,

他们学有所成后,也都不忘报效祖国。

可以说,是叶企孙为中国,

培育出了第一批物理学精英,

开创了中国现代科学的研究体系,

尤其在“两弹一星”方面,

他是源泉,是他埋下了生根发芽的种子。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一代宗师,

不但没有享受到“两弹一星”的荣耀,

反而在晚年受尽屈辱,含恨而终。

05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

叶企孙放弃了出国访问的机会,

在战乱中抢运设备,

为抗日研制炸药提供物资,

在国难当头时为学生做出了表率。

1938年,

他的学生,也是他的助理熊大缜,

向他递交了辞呈,说要到前线参加抗日。

熊大缜是叶企孙最心爱的学生,

也是他最得力的助理,

自然舍不得爱徒离开身边。

但当叶企孙得知前线需要技术人才时,

便极力支持这位爱徒:

你放心去吧,有什么需要随时告诉我。

叶企孙没有想到,大缜这一去,

竟然成了师徒俩灾祸的开端。

熊大缜来到冀中抗日根据地,

利用所学知识技术,

为根据地制造炸药、地雷和通讯设备。

叶企孙则在后方运送所需材料,

并派一批师生前往根据地,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小时候看的电影《地雷战》里的地雷,

很多都是熊大缜这批青年学子,

冒着生命危险研制的。

1939年冀中军区被怀疑有内奸,

锄奸部成立,

负责技术的熊大缜排在了嫌疑犯榜首,

不久便被逮捕枪决。

06

大缜牺牲的消息传来,叶企孙悲痛不已,

但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还在后面。

1949年解放前夕,战火蔓延过来

梅贻琦劝他说:你快走吧。

叶企孙断然拒绝:

我走了,清华怎么办,学生怎么办?

建国后,叶企孙成为了清华的一把手,

他还为熊大缜的冤案多次奔走。

他也惹祸上身惨遭怀疑,

后来因证据不足,

叶企孙被移交北大看管。

由于受到严重的精神和肉体折磨,

原本精神矍铄的他变得呆滞、迟钝,

走在学校里甚至没人能认出他来。

那可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

愚昧代替了知识,荒谬掩埋了真理。

再后来,他精神崩溃了,

徘徊在中关村的街头乞讨为生。

当时他的不少同事和学生,

比如赵忠尧等,

也受到了种种限制和压迫,

根本没有能力帮助他。

偶尔有弟子偷偷来探望他,

比如王淦昌、杨训仁等,

他总是叫他们离他远点,划清界限,

生怕自己连累了学生。

学生叫他去看病,他坚决不去。

此时的他对尘世已经没有留恋,

他觉得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1977年1月13日,

叶企孙在风烛残年中蒙冤去世。

临走前,在昏迷中,他喃喃自语:

“回清华,回清华。”

直到1986年,熊大缜案平反。

次年,也就是1987年,

在长眠地下整整10年之后,

这位“大师中的大师”,才终于得到昭雪。

1992年,

他的学生王淦昌、钱伟长、杨振宁等

12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

写了一封联名信,

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竖立铜像。

3年后,一代师表叶企孙的铜像,

得以耸立在清华校园内。

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叶先生就是中国科技事业兴旺发达的“种树人”。

他是一位我们知道得最晚、

被时代抛弃得最远的大师。

今天的我们生在和平、富足的年代,

我们不应该遗忘了他。

100年前,

你为拯救一个落后的民族漂洋过海,

带着“科学救国”的铿锵信念,

你奔走呼号,终身未娶,清白一生;

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桃李满园。

然而历史的脚步走得太仓促,

我们差点把你给忘了。

但愿不久的将来,这个盛世如你所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