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诉讼理由是:在“头条搜索”的搜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盗用百度“TOP1产品”搜索结果的内容。起诉的理由同样是“不正当竞争”:百度旗下的“简单搜索”窃取了头条旗下抖音短视频的内容。

最近,互联网圈子里又有两个大公司掐上了。

4月26日,百度以不正当竞争为由起诉今日头条,要求其停止侵权,赔偿经济损失9000万元,并在其APP和网站首页道歉30天。

诉讼理由是:在“头条搜索”的搜索结果中,存在大量盗用百度“TOP1产品”搜索结果的内容。

百度方面提供的证据

百度表示,这些是为防止TOP1 搜索结果被抄袭,预先打下的“防伪标记”。

这波“文字水印”的操作不仅证据确凿,还体现了百度在保护版权方面的机智(钓鱼执法)。于是吃瓜群众们纷纷搬好了小板凳,坐等头条方面的回应。

没想到的是,头条方面在简单地表示“会积极应诉”之后,突然回击,反诉了百度!

起诉的理由同样是“不正当竞争”:百度旗下的“简单搜索”窃取了头条旗下抖音短视频的内容。结论是头条要求百度停止侵权,赔偿9000万,并在首页连续道歉30天。

百度旗下的“简单搜索”里此前一直有抖音栏目

是的你没看错,类似的理由,同样的索赔。

外行看内容,内行看技术

这样的局面,大部分人基本会得出“以牙还牙”的结论。

而实际上,两者的起诉关键点是不一样的。百度对头条起诉的关键在于“技术结果”的盗取,而头条起诉百度的重点更多是“视频内容”的盗用。

具体说来,此案涉及的“TOP1”产品,是百度2017年初推出的“搜索结果首条直接满足”搜索产品的简称。TOP1产品创造性地在搜索结果首位将答案或资源直接展示,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查询效率。

类似这样的搜索结果,都是“TOP1”产品带来的成果

据百度方面介绍,TOP1产品属于搜索引擎在AI领域的探索,百度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所以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像是头条抄了百度的数学试卷,百度抄了头条的语文试卷;一个是算法结果,另一个是运营结果。

移动应用时代,流量入池不入海

百度对这次的事件如此严厉而不留余地,实在是因为,这两年的搜索引擎,越来越难做了。

随着移动端应用的崛起和繁荣,场景被分得越来越精细。买东西上淘宝,吃美食上美团,听音乐用网易云······这些产品,在它们的移动端、小程序可用的情况下,搜索引擎的效率和精准度显得格外不具备竞争力。

这些功能各异的平台都自带流量,在百度搜索引擎上是否出现,对他们的影响不大。

移动应用是分立的“池塘”,各自繁荣;而搜索引擎是“海洋”,吸引不来流量。

百度也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认定衰落的结局不可避免,于是一方面将主力迅速投入了人工智能的大潮中,另一方面,则开启了对自家搜索引擎的“自杀式”运营。

杀鸡取卵

早在年初的一篇爆文《搜索引擎百度已死》中,作者就结合自己的使用体验和举例说明,向我们展示了百度搜索的现状。

在百度里搜索内容,现在几乎都是这样的画面——头尾几条全是广告。而中间的正常搜索结果,经常有一半以上是百度自家产品,尤其是“百家号”。

绿色部分为其它网站,灰色部分为广告和百度自带产品

百家号是百度自己的内容平台,刚推出的时候曾经主打过优质作者和高品质内容,现在成了一个以营销号平台,内容及其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甚至有不少作者反应,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百家号擅自抄袭了众多公众号和网站的内容

一些作者表示自己的文章被盗用

这些杀鸡取卵的操作让用户倍感头疼,也让人十分不解:客观危机尚未到达,百度何必操之过急地自毁前程?

而我们能想到的唯一理由,大概就是出于对搜索业务剩余价值的最后利用。

头条搜索

在这一方面,头条倒是跟百度想到一块儿去了。2019年1月初,今日头条上线了“头条搜索”功能。

这并不是一款简单的号内搜索功能,更像是“号内搜”和“浏览器”的结合,因为除了大部分的头条自有内容,里面还有一些站外的内容——

站外链接下带有标注

板块设置方面倒是很清晰,文章、图片、讨论、专家视频、小视频······头条之前在文章、问答、视频等各个领域的耕耘,为其搜索引擎的开发提供了优秀的内容来源。

此外,广告变现模式也没落下,平均每6、7条资讯就有1条广告,作为一款刚出现三个月的产品,其广告收入应该算是非常可观了。

广告

这么看来,头条和百度,一个在抓紧时间割剩下的韭菜,另一个创造机会割韭菜。韭菜田总面积又有限,难怪会产生冲突了。

“被”过时的互联网

就在双方提起诉讼的同一天,百度PC浏览器发出公告,表示将不再更新。

从17年开始,李彦宏就多次在公开场合直言“互联网时代已经结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作为国内搜索引擎的老大,这一次停更百度浏览器的举动,似乎更是板上钉钉地向大家展示“搜索引擎已死,大家散了吧”。

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互联网虽有衰退,但远不至于结束;即将结束的,是百度的王者地位。

曾在行业内有过绝对优势的百度,正面临着客观原因导致的行业周期性衰落,和主观因素导致的自身产品衰落。这么看来,在这个关头转变方向、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为下一步的转型做好准备,这样的策略也就说得通了。

罗振宇演讲中也提到过李彦宏的金句

老牌霸主催促着互联网和搜索引擎快些过时,就像商店老板将积压的旧货清仓甩卖,能捞多少是多少;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了新的投资,力求在下一场竞争中抢先占领优势,再次制霸全行业。

巨头“带节奏”、影响产品的自然生长周期,这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印象中,从前推动这类事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扩大;而现在推动它的,已经变成了企业方的商业利益。

只不过没有好的产品、也不求创造价值,这样拿着镰刀到处割韭菜的样子,真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