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一统全蒙后,率领他的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一路追南逐北、所向披靡。由于成吉思汗经过高人指点,认为其入主中原也难以长久,因此,在染指中原时异常谨慎,一直在北京地区徘徊,不敢深入。

然而等到他的孙子忽必烈在位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公元1271年三月二十八日,元世祖忽必烈突然下诏,改京师中都为大都,这就意味着元朝决意定都北京,北京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首都。

至于,忽必烈为何要将朝都城选定在北京?后世的史学家莫衷一是,但其实,历代政权的首都变迁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甚至时代的变动。

首先,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优势。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及松辽平原之间,北依山险、南控中原、东拥渤海,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远超开封、洛阳、西安和南京等历朝古都。

其次,自忽必烈占据中原地区后,蒙古的王公贵族被中原的富庶深深吸引,不愿再返回故土草原,经常劝谏元世祖忽必烈。他们认为北京不但距离蒙古故土和东北游牧部落较近,而且可以压制南方地区,进可掌控全国,退亦可迁回漠北重整旗鼓。

最后,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的汉族大臣刘秉忠、郭守敬师徒经过仔细考察,一致认定北京是最理想的定都地点。但是北京缺乏水源,于是二人从玉泉山引水,并通过地上、地下两条水脉入京。

忽必烈在经过审慎思虑过后,决定背离成吉思汗生前定下的死生不离蒙古的祖训,正式定都北京。接着,指派刘秉忠负责整个都城和宫城的规划、设计以及建造。刘秉忠参照汉族传统的风水理论,按照“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进行布置,历时24年方才建成。

相关文章